使用劣質制動液的后果是:腐蝕汽車制動系統部件,嚴重時導致泄漏,威脅行車安全;制動液高溫、化學穩定性差,汽車高速行駛時剎車,摩擦產生高溫使制動液在系統內產生氣泡,導致氣阻,大大降低制動液的制動效能,從而危及行車安全。
醇型制動液,由精制蓖麻油和醇類(蓖麻油57%,乙醇43%)混合而成。其主要優點是價格低且對橡膠無不良影響。
但在炎熱季節、或頻繁使用制動器時,制動液中的醇類蒸發易產生氣阻,造成制動系統全部失靈;在嚴寒地區的冬季使用,制動液會變稠分層,使制動沉重,甚至失靈。醇類制動液還具有易于吸水的性能,使用過程中吸入水分時,就會產生分層現象,而且對金屬產生腐蝕作用。
醇型制動液高、低溫性能差、金屬腐蝕性差,不能適應現代汽車的要求。所以從安全角度和使用角度考慮,國家已于1989年強制淘汰了醇型制動液。
汽車制動系統保養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因為它事關司乘人員的人身安全,隔一段時間就打開引擎蓋查看一下各種液體的高度,這是汽車保養要經常做的一件事。
查看清楚了,就可以自己動手及時補救,以免釀成大錯,影響行車安全。
汽車制動液盛放在主汽缸上方的塑料容器內檢查時與發動機的狀況無關,換句話說或行或止或冷或熱均可,看上一眼,就清楚明了。
正常情況:制動液的高度要高于最低點,但不必達到最高點。通常情況下制動液的數量隨剎車片的磨損程度做相應變化。
異常情況1:制動液太多。制動液加得太多并無妨礙。不過假如你剛剛更換了新的剎車片就要注意,因為新的剎車片較厚,會使加得過滿的制動液溢出。制動液滴到車身油漆或底盤上有很強的腐蝕性。
建議:可用一個針頭或者吸管將偏多的制動液吸出。
異常情況2:制動液太少。如制動液的高度降到最低點以下,意味著該更換剎車片了。當然也有可能出現制動液泄漏的情況。一般情況下,即便制動液偏少,并不影響剎車的效果,但如制動液干枯,便會導致剎車踏板下降,剎車失效。
建議:假如制動液的減少并非由剎車片磨損所致,而是由泄漏所致,必須立即補充制動液,并請車行進行修理。因為事關安全,不可疏乎大意。
注意:制動液應顯示在最低點之上。如已接近最低點,說明剎車片已磨損。
汽車制動液用于汽車液壓制動或離合器系統中。當液體受到壓力時,便會很快而均勻地把壓力傳到液體的各個部分,液壓制動系統就是利用這個原理進行工作的。近年來,隨著中國汽車工業的發展及進口汽車數量的增加,對制動液的要求越來越高。制動液的優劣,直接影響行車安全。國內外對汽車制動液都非常重視,把制動液視為安全油料。
國內研制的合成制動液,主要技術性能和試驗方法已達到國際水平,HZY3、HZY4的指標相當于國際上通用的DOT3、D0T4標準,具有良好的高溫抗氣阻性能和低溫性能,在中國的絕大部分地區都可以使用。
汽車制動液的主要性能要求:
(1)皮碗的膨脹率要小。制動系統中裝置著許多橡膠密封部件,這些密封部件必須保持制動系統完全密閉。而橡膠密封件經常浸在制動液中,長期接觸后,皮腕等橡膠密封件的機械強度就會降低,體積和重量發生變化,失去應有的密封作用,會導致剎車失靈。為了不使制動皮碗等橡膠密封件的機械強度和彈性受到損壞,在制動液規格中要求橡膠皮碗的膨脹率要小,一般規定皮碗在常溫下,浸泡在制動液中72h,皮碗增重不大于1%~1.5%。
(2)腐蝕性小。制動裝置多為鑄鐵、銅、鋁及其他合金制成,長期與制動液接觸極易產生腐蝕,使制動失靈。為了使制動液對金屬不產生腐蝕作用,在標準中用腐蝕試驗進行控制。
(3)沸點高。汽車在高速行駛時制動比較頻繁,同時會產生大量摩擦熱,使制動系統溫度升高。如使用沸點較低的制動液,在高溫時就會由于制動液蒸發而使局部制動系統的管路內充有蒸氣,產生氣阻,引起制動失靈。
合成制動液的主要成分——醇醚具有很強的吸水性,吸水性是制動液沸點下降的主要原因。
一般情況下,新的合格制動液含水率小于0.2%:制動液在密閉的汽車制動系統中使用6個月后含水1.5%,一年后將達3.0%,兩年后達4.5%~5.0%。也就是說,最初沸點高達205~250~C的制動液使用一年后,沸點就降為140~155℃左右(含水率3.0%)。
但是,制動液保證安全的必要條件就是要求具有沸點高、高溫下不易汽化的特點,否則就會在管路中產生氣阻現象,從而導致制動系統失效。試驗表明,行駛時間愈長,吸水程度就愈高,沸點下降的幅度就愈大。
以下二種方法是簡易判別制動液質量的方法,當然實際質量狀況以標準和實際檢測數據為準。
①氣味:不能有酒精等氣味。
②顏色:清澈透明、無渾濁、無雜質。
現在國內制動液市場優質產品不多,劣質產品充斥市場,據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多年來抽查,合格率極低。不合格的制動液是用酒精、甲醇、廢醇、水、乙一醇或一干醇等原料制成,價格極低,質量極差。
合成制動液有以下性能要求:干沸點、溫沸點、低溫黏度、高溫黏度、橡膠相容性、化學穩定性、高溫穩定性、pH值、金屬腐蝕性、低溫流動性、抗氧化性、蒸發性、容水性、標準液相容性等。
合成制動液生產工藝復雜、技術難度高,是一種安全性產品。所以用戶一定要選擇優質產品使用。
國際標準分類(FMVSS N0 116):DOT3、DOT4、DOT5或DOT5
中國國家標準分類(GB1298l-2003):HZY3、HZY4、HZY5
中國汽車行業標準(QC/T
670—2000):V-3、V-4
乙一醇型防凍液冰點只與乙二醇含量有關,如表8-1所示,假如用戶要稀釋,千萬不能按照線性關系推斷,應按表中比例推算。比如說-45℃防凍液加入等量的水,其冰點不是我們想象的-22.5℃,而是約-10℃。而且加入的水不能是普通水,應該是去離子水,千萬不要用深井水。
表8-1? 乙二醇特性表
乙二醇含量/% |
冰點/℃ |
乙二醇含量/% |
冰點/℃ |
乙二醇含量/% |
冰點/℃ |
28.4 |
-10 |
44.0 |
-25 |
54.7 |
-40 |
32.0 |
-15 |
47.8 |
-30 |
57.0 |
-45 |
33.3 |
-18 |
50.9 |
-35 |
68.1 |
-68 |
添加防凍液是汽車保養的重要內容,假冒偽劣的防凍液對車的破壞性不容忽視,輕則堵塞管路,重則腐蝕損害冷卻系統,消費者在選購防凍液時不可大意。市場上劣質防凍液單從外觀上看,同正規產品相比并無明顯區別。所以在購買防凍液時,應多加注意,防止劣質防凍液損壞您的愛車。
這里,首先建議消費者去信譽好的商家那里購買知名品牌的防凍液。一般劣質防凍液有以下三個特征:
一是有異味。防凍液主要成分是乙醇,沒有異昧。而劣質防凍液的主要原料是工業甲醇,或各種雜醇等化工下腳料,這些東西一般都有刺鼻的氣味,揮發性較強。
二是瓶頸處有溢漏痕跡和計量不準確。劣質防凍液的外包裝常常也很漂亮,但這些廠家無專業罐裝設備,手工罐裝密封性不好,經運輸后瓶頸處常有溢漏痕跡,且幾乎每一聽的質量都不一樣。
三是價格很低。如正常合格的4kg裝防凍液零售價為30~50元/桶,但劣質防凍液只有幾元、十幾元不等。根據當前生產防凍液的成本,凡是售價很低的防凍液都不大可能是合格產品。
另外,建議消費者查看包裝上的廠名、廠址、電話、生產日期、冰點、沸點等項目。正規產品標注齊全,字跡清晰;偽劣產品字跡模糊容易擦掉,且包裝標識內外不符或標注不全。
以前在嚴寒的冬季,為防止汽車冷卻系統凍裂,人們采用下班停車后放掉冷卻水、上班出車前加熱水的辦法,或者使用白酒等作防凍劑的防凍液。因此在人們的心目中形成了一個深刻的印象:防凍液的作用就是防凍;防凍液只有冬季可以使用,換季后必須立即換掉。部分駕駛員使用偽劣的防凍液后,得出了一個錯誤印象:防凍液腐蝕水箱、缸體。其實,現代進口、國產優質防凍液大多以乙二醇為防凍劑,并加入抗氧、抗腐、抗泡、防銹、防垢等多種添加劑,其名稱不應為“防凍液”,而應該是“發動機冷卻液”。其作用亦不僅是防凍,還具有防沸、防垢、防腐蝕、防銹、防泡沫、防穴蝕共七大功能。
按照SH/T
0521-1999《汽車及輕負荷發動機用乙一醇型冷卻液》,合格的防凍液必須進行pH值(酸堿度)、冰點、外觀、顏色、金屬試片(紫銅、黃銅、鋼、鑄鐵、鋁、焊錫)腐蝕試驗、橡膠件相容性、儲備堿度、對缸體和水泵葉片的防穴蝕、抗泡性等試驗,F代汽車防凍液配方的研制很復雜,而合格的防凍液完全能在現代汽車冷卻系統中正常工作一年以上,也就是說,使用合格的防凍液一年內不要更換。
但人們在使用防凍液時,大多是冬季使用,開春后就立即放掉,換用自來水、井水、河水等,其實這種方法是不妥當的。例如,南京地區自來水對金屬的腐蝕量是合格防凍液的100倍以上,而井水、河水的腐蝕量、形成水垢的能力更強,可以說,自來水、井水、河水的腐蝕性比合格的防凍液強無數倍。長年使用普通水,會在冷卻系統形成很重的水垢,影響散熱,嚴重的還會造成過熱、開鍋,會腐蝕冷卻系統,會使冷卻系統銹蝕。
? ? ? ?發動機冷卻系統中的水垢與日常生活中水壺里的水垢不完全相同,除了具有鈣鎂離子形成的水垢之外,還有硅膠垢、腐蝕產物形成的金屬垢等,形成原因如下:
(1) 鈣、鎂離子水垢的形成主要來源于硬水的添加
在使用過程中,冷卻液會有一定損失,需要及時向冷卻系統補充冷卻液。有些用戶不是補加冷卻液或蒸餾水,而是直接加入硬水,結果硬水中的鈣、鎂離子很容易與普通冷卻液中的無機鹽形成水垢。當這些水垢形成于缸體襯里及缸蓋水道時,會出現局部高溫區,惡化潤滑條件,加速發動機系統的磨損,嚴重時還會造成缸蓋開裂。
(2)硅膠垢主要來源于無機型冷卻液中的硅酸鹽
作為鋁合金的特效腐蝕抑制劑硅酸鹽被廣泛應用于無機型冷卻液中但添加硬水時硅膠很容易析出,形成硅膠垢,堵塞散熱管且極難清除。結果大大降低散熱效率,使發動機過熱。
(3)腐蝕產物還會形成的金屬垢
金屬垢以鐵垢和焊錫垢為主,金屬垢形成于冷卻系統的焊縫位置,容易造成水道堵塞及焊縫過熱,導致焊縫位置強度下降而引起泄漏。
若車輛原來用水或劣質防凍液,在換用優質名牌防凍液后,會出現“奇怪”的現象,如防凍液的顏色變成鐵銹色、橡膠管路接頭滲漏、水箱滲漏等。這時不必緊張,更不能說防凍液質量有問題,請仔細分析產生這些異,F象的原因,并找出解決的辦法。
部分車在使用優質防凍液后,防凍液變成鐵銹色,同時產生絮狀物。這是由于優質防凍液中加人一定量的防銹除銹劑,加上乙二醇本身的滲透功能,將原來冷卻系統中銹垢清除出來而產生上述現象。若銹垢較重,使用幾天后,將防凍液放凈,加入新液即可。
低溫下“開鍋”:少數車輛,原來就極易“開鍋”,加人防凍液,未能起到明顯抑制作用,這是由于車的冷卻系統水垢太重,水溫達70~90℃即開鍋,而水的沸點為100%,防凍液沸點為106~110℃。如存在嚴重的水垢,防凍液是無法解決“開鍋”問題的。
個別車輛使用防凍液前不滲漏,使用優質防凍液后反而出現滲漏問題,這是由于防凍液中乙二醇的滲透作用,將原來的銹垢清除后,暴露出原來銹垢遮蓋的沙眼、漏洞,不是防凍液腐蝕冷卻系統導致的滲漏。
防凍液的正式名稱是汽車發動機冷卻液。汽車制造廠一般全年使用防凍液,但駕駛員只在冬季雪花紛飛時才使用,天氣轉暖后立即放凈換水,其實這種做法是錯誤的。據測試,合格的防凍液良好性能期為一年,出租車等使用頻率較高的車輛每年更換一次防凍液,其他車輛可每兩年更換一次。
在正常使用中,可能會遇到水分蒸發、水箱中防凍液數量減少的問題,此時應補充蒸餾水或去離子水,實在沒有辦法可補加冷開水或自來水,千萬不能加井水或礦泉水。
優質防凍液從外觀上看,應是清澈透明、無雜質、不混濁、不分層。外觀混濁,說明防凍液中乙二醇、蒸餾水、緩蝕劑等原料不合格。外觀大量有沉淀,說明緩蝕劑不能溶于體系中,或者用自來水生產防凍液。外觀分層,說明防凍液中添加了潤滑油、或者高分子油脂。???? 防凍液的顏色表明添加了著色劑,使產品外表美觀,與其他液體區分,防止誤飲用;添加熒光素的防凍液,便于發現和檢查冷卻系統的滲漏。
優質防凍液應無刺激性氣味。如果有溶劑油味,說明防凍液中添加了溶劑油或汽油。如果有酒精味,說明防凍液中添加了甲醇或乙醇。如果有酸敗味,說明防凍液中緩蝕劑變質。
優質防凍液的pH值,應在7.5~11之間。防凍液pH值小于7.5,酸性過強,容易腐蝕水箱內的金屬;pH值大于11,堿性過強,容易使緩蝕劑析出并生成沉淀,失去防腐作用。
冰點是指液體產生結晶體的最高溫度。
使用的防凍液冰點應比所在地區最低氣溫低10℃以上,如南京地區冬季最低氣溫-8℃,應使用冰點-18℃以下的防凍液;如北京地區冬季最低氣溫-25℃,應使用冰點-35℃以下的防凍液;再如哈爾濱冬季最低氣溫-35%:,應使用冰點為-45℃以下的防凍液。當然,南京地區使用-45℃防凍液也可以,只是有點浪費了,不過,假如車輛可能會從南京去北方,當然是有備無患為好。
為什么要使用冰點比氣溫低100℃:的防凍液呢?原因有三點:點,盡管在加防凍液前會把水放掉,但冷卻系統中總會殘留一定的水,加入防凍液后,防凍液會被殘留水分稀釋,而使冰點提高。第二點,防凍液到達冰點后,已無法正常工作,影響汽車使用。第三點,若估計南京最低氣溫-8℃,但萬一遇到嚴寒或去氣溫一15℃的地區怎么辦?必須留有一定余地。
因此在選擇防凍液時,一定要用比所在地區最低氣溫低10℃的防凍液,這樣才能保證冬季行車安全。在華東地區購買冰點-18℃防凍液,不能再兌水使用。
優質防凍液的冰點應低于規定值,如-25qC型的防凍液,冰點應小于等于-25℃。市場銷售的防凍液,冰點分為-18℃、-25℃、-30℃、-35℃、-40℃、-45℃、-50℃型,適合中國華南、華東、華北、西南、西北、東北等地區的不同氣溫使用。冰點選擇過高,在較低溫度下,防凍液凝固凍結水箱;冰點選擇過低,使用時液體黏度過大,影響水箱傳熱,并增加運營成本。
優質防凍液的密度,應在規定值范圍之內,如-25℃型的防凍液,密度在1053~1072kg/m之間。密度過小,說明添加了密度較低的甲醇、乙醇等防凍劑;密度過大,說明添加了無機鹽等密度較高的物質。
優質防凍液的沸點應低于規定值,如-25℃型的防凍液,沸點應大于等于106cI=。沸點過低,說明添加了揮發性大的甲醇、丙酮等液體;沸點過高,說明添加了高沸點的? 乙一醇等液體。
優質防凍液的泡沫傾向? 泡沫體積應小于150ml。,泡沫消失時間應小于5s。如果防凍液的泡沫傾向達不到規定值,說明緩蝕劑添加過多,或者緩蝕劑的選擇和復配不合理。
優質防凍液的灰分,最好低于規定值,如25%型的防凍液,灰分要小于2.O%;曳诌^大,說明可能添加了食鹽,或者使用鈣、鎂離子較多的自來水生產防凍液。
優質防凍液最好有定的儲備堿度(防凍液在使用中pH值的變化程度),使得防凍液在長時間使用下,緩蝕劑在穩定的pH值范圍內發揮作用。優質防凍液的氯含量最好低于規定值,以防止緩蝕劑消耗過快。
優質防凍液的腐蝕性,應對車內橡膠管、電線絕緣皮等高分子材料,在高溫下無腐蝕作用。如果防凍液與高分子材料發生反應,說明可能添加了乙酸乙酯、溶劑油等液體。
優質防凍液在金屬腐蝕方面,一定要通過玻璃器皿腐蝕實驗。使用水箱內部的金屬材質試片——鑄鐵、鑄鋁、鑄鋼、黃銅、紫銅、焊錫,在88℃溫度下,持續通入空氣的情況下,浸泡在盛有防凍液的玻璃器皿中336h。實驗結束后,各試片的質量變化,應在規定值范圍之內,鑄鋁和焊錫為±30m∥片,其他試片為±10mg/片。如果防凍液的腐蝕實驗結果超過規定值范圍,表明防凍劑、緩蝕劑的選擇和復配不合理。
使用時冷卻系統很可能出現腐蝕和滲漏現象。如果條件允許,最好進行模擬使用腐蝕、鋁泵氣穴腐蝕和鑄鋁合金傳熱腐蝕實驗。防凍液在汽車模擬運行、鋁泵氣穴、合金傳熱狀態下,質量變化在規定值范圍之內,證明防凍液中緩蝕劑的選擇和復配合理,抗腐蝕能力強。
? ? ? 中國現行的防凍液執行標準是,SH/T 052l一1999
225—1996《汽車發動機冷卻液安全使用技術條件》。
技術要求有理化指標和使用性能兩個方面。理化指標包括:pH值、冰點、沸點、密度、水分、灰分、儲備堿度、氯含量和對汽車有機涂料的影響。使用性能包括:泡沫傾向、玻璃器皿腐蝕、模擬使用腐蝕、鋁泵氣穴腐蝕和鑄鋁合金傳熱腐蝕。在中國生產、銷售、代理和使用的所有汽車用防凍液產品,必須通過這兩個標準。
另外,鐵道部制定的TB/T
r750—1996《鐵路內燃機車用冷卻液》,只規定火車內燃機冷卻系統的防凍液技術指標。中國民用航空總局制定的MH 6001—2000《飛機除礎防冰液(IS0
I型)》,技術要求與汽車用防凍液相似,適用于飛機表面冰、霜的清除。
在國外,許多發達國家和規模較大的汽車公司,分別制定了相關的防凍液標準:如美國的ASI、M I)3306-2009(輕負荷汽車)、ASTM I)4985-2009(重負荷汽車),英國的Bs 6580-1992(R1997),法國的NF R15-601-1991,日本的JIS K2234-2006,韓國的KS M2142-2004;美國通用汽車公司的GM9985504-1989,德國大眾汽車公司的VW TL-774等。出口到國外的汽車用防凍液,必須執行國外的相關標準。
發動機冷卻系統含有6種金屬,這6種金屬是鑄鐵、鑄鋁、鋼、紫銅、黃銅及焊錫。一般小轎車的缸體為鑄鋁,大型貨車的缸體是鑄鐵,而水箱主要是由紫銅、黃銅、鑄鋁制成的。優質的防凍液,與水相比,能極大地保護發動機冷卻系統,延長使用壽命。
穴蝕是腐蝕的一種,它的腐蝕原理是由無數個氣泡打擊金屬所致,穴蝕對發動機冷卻系統破壞性極大。穴蝕主要產生在兩處位置:一處是在缸套的外部,即缸套與防凍液的接觸面上;另一處是循環水泵泵體上。穴蝕的現象大家可經?吹,在使用了劣質防凍液以后,發現缸套上像被海浪拍打過一樣凸凹不平,水箱也有滲漏。穴蝕嚴重時會將缸套穿透,造成防凍液滲人燃燒室,這種情況大功率發動機尤為突出。拆開水泵發現泵體上有很多麻點,這也是穴蝕現象。穴蝕是冷卻系統的大敵,添加優質緩蝕劑的防凍液,具有良好的防穴蝕能力,以延長發動機的壽命。
優質的防凍液還應具備防沸性能,這就要求防凍液有高的沸點。在行車中最討厭的一件事就是水箱“開鍋”,有人還因此被燙傷。在20世紀50~60年代,防凍液的原料主要是酒精,沸點只有80℃。所以經常出現水箱開鍋致使車輛無法運行,F在防凍液中,乙一醇水溶液的沸點 般要大于106℃,所以合格的防凍液難“開鍋”。合格的防凍液不僅冬季防凍,夏季還可以防沸,它的沸點可以達到106℃~110℃,無論春夏秋冬都可使用。
優質的防凍液有相應的標準規范,一般均需添加消泡劑,大大減少了泡沫的生成。但幾乎所有防凍液高溫下都會產生泡沫,有可能是防凍液緩蝕劑自身的抗泡性太差;或是發動機冷卻系統的某些部件磨損,或其他原因使大量空氣竄入水箱內部,產生泡沫。只要防凍液防泡沫性能符合標準的要求,一般不會對冷卻系統和實際使用造成妨礙。
這是發動機冷卻液的最基本的要求。
水中的鈣、鎂離子很容易在冷卻系統中形成無機鹽水垢。當這些水垢形成于缸體襯里及缸蓋水道時,會影響傳熱效率,出現局部高溫區,惡化潤滑條件,加速發動機系統的磨損。
優質的發動機冷卻液由滌綸級乙一醇、蒸餾水、阻垢劑等原料組成,有效防止水垢形成,并能部分去除原有水垢,提高冷卻系統效率。
防止冷卻系統銹蝕。
水的冰點是0℃,結冰后因體積增加會脹裂發動機冷卻系統。防凍液是一種低冰點的液體,在特定的低溫下不會結冰,還具有良好的流動性,能和水一樣帶走發動機多余的熱量。所以,防凍劑的正確選擇,是生產和研究防凍液的步,F在市場上的汽車用防凍液,合格產品基本上都是乙二醇型,即用乙二醇做防凍劑。
市場上的防凍劑有濃鹽溶液、甲醇、乙醇、甘油丙二醇、異丙醇、一甲亞砜等。濃鹽溶液會嚴重腐蝕水箱,已被淘汰。甲醇、乙醇易揮發、沸點低,不利于防凍液長期保持冰點。甘油的密度大、黏度高、流動性差,影響防凍液的循環,會造成發動機冷卻降溫效能低。異丙醇價格較高,毒性較大;丙二醇的生物降解性好、對鑄鋁的氣穴傳熱耐腐蝕性好但價格較高;一甲亞砜適合極地抗凍,但橡膠相容性差。乙二醇則克服了上述防凍劑的缺點,是比較理想的冷卻液原料。
乙二醇型防凍液,冰點(凝固點)隨著乙二醇在水溶液中的濃度變化而變化。例如,當乙一醇濃度達到41%左右時,冰點為-25℃;當乙二醇濃度達到57%左右時,冰點為-45℃。
在防凍液中,乙二醇的缺點是容易氧化并生成酸性物質乙一酸,腐蝕冷卻系統內的金屬材質,所以配制時防凍液要加人防腐劑、緩蝕劑才能使用。合格的防凍液都有一組良好而持久的緩蝕劑,對各種金屬有均衡的腐蝕抑制作用。一般的緩蝕劑由幾種甚至幾十種的化學原料,按一定的配比組成,它們之間具有良好的化學平衡性。無機類化學原料,如硼砂等,能在金屬表面形成保護膜,并可以把冷卻系統中原有的腐蝕產物與機體剝離下來,防止它繼續腐蝕機體。有機類化學原料,如有機酸類等,可滲透到金屬內部形成絡合物,長期防止金屬的銹蝕、穴蝕和老化。試驗證明,合格的防凍液對金屬的腐蝕速度,要比普通水慢50~100倍。
表7-4 潤滑脂潤滑故障分析及對策
出現的故障 |
現象 |
產生的原因分析及對策 |
? ? 設備溫度超限 |
新設備或舊設備更換新軸承,開始運轉升溫快且高,轉動磨合后溫度仍超限 |
1.?? 潤滑脂裝填量過多; 2.?? 潤滑脂基礎油黏度過大或潤滑脂稠度過高; 3.?? K、D/V過大,需要選擇潤滑油潤滑; 4.?? 軸承內含有硬質顆粒 |
正常運轉軸承溫升快且高 |
1.?? 全密封軸承內潤滑失效,更換新脂; 2.?? 非密封軸承內補充新脂周期過長,潤滑脂不足; 3.?? 集中潤滑系統管路或分配器堵塞,供脂不足 |
|
? 設備震動和異常響聲 |
設備在正常運轉中出現異常震動 |
影響因素較多,從潤滑因素分析可能是: 1.?? 潤滑脂不足,使接觸面微突體相互碰撞,產生高頻沖擊脈沖震動,潤滑狀態惡化,軸承表面產生剝落; 2.?? 潤滑脂選用不當,需選擇極壓脂和稠度合適的脂; 3.?? 潤滑脂失效和供脂管路堵塞,供脂中斷 |
出現不規則異常響聲 |
1.?? 若異常響聲的周期和頻率均無規律,可能是潤滑脂失效或進入了雜質,須更換潤滑脂; 2.?? 若異常響聲的周期和頻率有一定規律,可能是軸承局部損壞,須更換軸承 |
續表
出現的故障 |
現象 |
產生的原因分析及對策 |
? ? 軸承滾動表面損壞 |
磨損 |
設備運轉負荷過大或潤滑脂流失,摩擦表面處于邊界摩擦狀態導致磨損?梢赃x擇極壓脂或潤滑脂稠度及基礎油黏度較大的產品 |
微動磨損 |
處于緩慢擺動和靜止狀態的軸承,當外界強烈震動和負荷很大時,軸承受力部位產生微小壓痕和金屬氧化粉末。選用極壓潤滑脂 |
|
早期疲勞點蝕和咬合 |
1.油膜破損導致早期疲勞點蝕或咬合。中速運轉軸承當油膜破損時,在高接觸應力和摩擦力作用下,產生早期疲勞點蝕;高速運轉軸承當油膜破損時,導致軸承工作面粘著和撕裂。應選用極壓脂或稠度較大的脂; 2.供脂管路堵塞,潤滑脂不足 ? ? |
|
銹蝕 |
潤滑脂中含有金屬腐蝕成分或進水導致,可換新脂 |
潤滑脂的填充量對軸承運轉和潤滑脂的消耗量影響很大。軸承中填充過量的潤滑脂會使軸承摩擦轉矩增大,引起軸承溫升過高,并導致潤滑脂的漏失;填充過量的脂還會造成多余的潤滑脂從潤滑部件漏失,給機械運轉帶來不良的影響。反之,填充量不足或過少可能會發生軸承干摩擦而損壞軸承。
一般講,對密封軸承,潤滑脂的填充量以軸承內部空腔的1/3-2/3為宜。
過去,汽車輪轂軸承均采用滿轂潤滑方式,一是用脂量增加,形成浪費,二是輪轂中過量的脂在行車過程中,因溫度升高,有時漏到制動蹄片上而影響剎車效果,出現事故。
從20世紀60年代起中國石油供應部門、科研及交通運輸部門聯合推行了空轂潤滑方式,取得良好的效果。采用空轂潤滑方式,汽車或車輛運行正常,不會影響車輛的保養期;節約潤滑材料,能節省潤滑脂;保證了制動系統的安全。
現在這種潤滑方式中已在全國推廣使用,千萬不要認為汽車輪轂內潤滑脂裝得越多越好。
汽車潤滑脂必須適應各種環境,汽車車體暴露在大氣中,溫度、濕度的變化大,在風吹、雨淋、灰塵、泥濘等不利條件下運行,因而需要潤滑劑具有抵御這些不利條件的特性。
汽車用潤滑脂過去使用耐水性好、但滴點不高于90℃的鈣基脂(黃油);后來使用滴點較高(150℃)、但遇水乳化的鈉基脂;一次大戰開始使用既耐水、又耐高溫(滴點175℃)的鋰基脂,F代汽車工業要求使用滴點大于260℃,耐水性、抗磨性能優異的極壓復合潤滑脂。
現代汽車對潤滑脂主要有以下指標要求:
?(1)理化性能:錐人度、滴點、機械安定性、析油性、蒸發損失;
?(2)使用試驗:抗氧化性、表觀黏度、防銹性極壓性、抗磨性、耐水性;
鈣基脂是由天然脂肪酸或合成脂肪酸鈣皂稠化中等黏度礦物油制成的,滴點在75~1000之間,使用溫度不能超過60%:,具有良好的抗水性。
鋰基脂是由天然脂肪酸鋰皂稠化礦物油或合成油制成。
2#以上滴點高于175℃,能長期在120℃左右環境下使用,良好的抗水性、機械安定性、化學安定性,鋰皂的稠化能力較強,在潤滑脂中添加極壓、防銹等添加劑后,制成多效長壽命脂。
①設備工作條件:軸承類型、最高和最低使用溫度設備運轉負荷、轉速、接觸的介質以及其他特殊要求等。
②延長操作周期,減少維修工作量。
③降低潤滑脂消耗量。
④參照各類潤滑脂的主要性能指標。
⑤結合使用經驗。
潤滑脂的選擇應根據不同機械的運行特點和不同的使用特點。潤滑脂選擇是否得當,直接關系到機械效率、設備壽命、磨損程度、潤滑脂耗量等。
溫度:環境溫度、摩擦面溫度高的機械,應選擇高滴點潤滑脂。如選擇MBM牌全能脂(180℃)、260℃極壓長壽命復合脂。
負荷:負荷較大的設備應選擇高牌號的潤滑脂,并選擇加人特定抗磨添加劑的產品,如MBM牌極壓鋰基脂、重負荷潤滑脂等。
轉速:由于潤滑脂的散熱性差,高速軸承的溫升快,而且離心力大,油脂容易流失,應選擇高黏度礦物油制作的、錐人度適宜的鋰基脂或復合脂。
使用環境:在潮濕地區使用,必須選擇抗水性能優異的潤滑脂;在有灰塵的空氣中使用,必須選擇含石墨或一硫化鉬的潤滑脂;在有酸氣的空氣中使用,不能使用鋰基脂等皂基脂,應選擇烴基脂;停放時間長的設備,應選擇防銹性能好的潤滑脂;振動部位應選擇含二硫化鉬的潤滑脂。(1) 潤滑脂的牌號
潤滑脂的牌號按工作錐入度劃分,見表7—1。
表7-1 潤滑脂牌號
牌號 |
000 |
00 |
0 |
1 |
2 |
3 |
4 |
5 |
6 |
工作錐入度(25℃)/0.1mm |
445~475 |
400~430 |
355~385 |
310~340 |
265~295 |
220~250 |
175~205 |
130~160 |
85~115 |
(2)潤滑脂的主要評價指標(表7-2)
表7-2 潤滑脂的主要評價指標
質量特征 |
評價指標 |
物理狀態 |
外觀、滴點、工作錐入度 |
化學成分 |
含皂量、含油量、含水量、灰分、機械雜志、揮發量、含酸或堿量 |
流動性及力學性能 |
強度極限、黏度-溫度特性、觸變安定性、機械安定性、轉矩、抗壓性、抗磨損性 |
防護性質 |
滑落溫度、油膜保持能力、防銹性、抗水性 |
化學安定性 |
防腐蝕性、氧化安定性 |
膠體安定性 |
分油量 |
(3)潤滑脂的基本特性(表7-3)
表7-3 潤滑脂的基本特性
基礎油 |
稠化劑 |
滴點/℃ |
熱安定性 |
機械安定性 |
耐水性 |
防銹性 |
泵送性 |
低溫性 |
橡膠相容性 |
最高使用溫度/℃ |
? ? ? ? ? ? ? ? 礦物潤滑油 |
鈣皂 |
90~100 |
差 |
良 |
優 |
- |
優 |
良 |
? ? ? ? ? ? ? ? ? ? 好 |
60 |
納皂 |
150~180 |
良 |
良 |
差 |
- |
差 |
良 |
120 |
||
鈣-納皂 |
130~150 |
一般 |
良 |
一般 |
一般 |
一般 |
良 |
100 |
||
鋁皂 |
70~90 |
差 |
差 |
優 |
良 |
優 |
一般 |
60 |
||
鋰皂 |
170~190 |
良 |
良 |
良 |
良 |
優 |
良 |
150 |
||
鋇皂 |
130~150 |
一般 |
一般 |
良 |
良 |
良 |
一般 |
120 |
||
鉛皂 |
70~130 |
一般 |
良 |
一般 |
一般 |
一般 |
良 |
100 |
||
復合鈣皂 |
大于250 |
一般 |
一般 |
良 |
良 |
- |
良 |
150 |
||
復合鋁皂 |
大于250 |
良 |
良 |
良 |
良 |
優 |
良 |
150 |
||
復合鋰皂 |
大于250 |
良 |
良 |
良 |
良 |
優 |
良 |
150~200 |
||
膨潤土 |
大于250 |
良 |
良 |
一般 |
差 |
一般 |
良 |
150 |
||
聚脲 |
大于250 |
優 |
良 |
優 |
優 |
良 |
優 |
150~200 |
續表
基礎油 |
稠化劑 |
滴點/℃ |
熱安定性 |
機械安定性 |
耐水性 |
防銹性 |
泵送性 |
低溫性 |
橡膠相容性 |
最高使用溫度/℃ |
酯類油 |
鋰皂 |
170~190 |
良 |
良 |
良 |
良 |
優 |
優 |
? ? ? ? 差 |
160 |
膨潤土 |
--- |
良 |
良 |
良 |
良 |
良 |
優 |
150~200 |
||
有機物 |
大于250 |
良 |
良 |
良 |
良 |
良 |
優 |
150~200 |
||
硅油 |
鋰皂 |
170~200 |
良 |
良 |
良 |
良 |
優 |
優 |
? ? 好 |
180 |
有機物 |
大于250 |
良 |
良 |
良 |
良 |
良 |
優 |
150~200 ? |
?
(1)黃油:1870年左右出現了鈣基脂,俗稱“黃油”。
(2)鈉基脂、鋁基脂:1900年左右,國外工業化發展,要求提高脂的高溫性能,發展了鈉基、鋁基脂。
(3)鋰基脂:一次大戰期間,由于使用條件苛刻,出現了高、低溫性能明顯改善的鋰基脂。
(4)聚脲基脂:為適應航空、航天、軍事發展需要,發展了聚脲基脂、膨潤土脂等產品。
(5)性能改善:為改善潤滑脂的潤滑性,在潤滑脂的發展歷程中,加入了填充劑,制備出石墨脂、二硫化鉬脂等產品,在潤滑脂中加人多種添加劑,并發展了復合皂基潤滑脂等產品。潤滑脂是一種常用的膏狀潤滑劑,人們日常生活用品,如自行車、電冰箱洗衣機,到農業用拖拉機,到交通運輸用汽車、火車、船舶、飛機,均少不了潤滑脂。
潤滑脂是由基礎油、稠化劑和添加劑三部分組成,一般是基礎油占80%~90%,稠化劑占10%~20%,添加劑占5%左右,它是潤滑液體所組成的具有塑性的潤滑劑。為了改善某些性能,添加了某些特定的性能改進劑。
潤滑脂的主要作用是潤滑,另外還有防水、防塵、防銹、密封、防護等作用。一般是轎車行駛50000~80000km(或1~2年),或卡車、客車行駛40000~80000km,或是車輛保養大修情況下,或根據生產廠商的推薦,更換ATF。
??? 延長ATF使用的時間會在過濾器內產生雜質,引發齒輪和零件的磨損,并產生淤泥的堆積,使油品變質。而且超時間不更換ATF,在新更換ATF時,可能會使這些微粒和雜質流通,堵塞換擋油閥和輸油管道,引起更大的麻煩。
??? 如果不做大修,更換自動變速箱油有兩種方式:一種是通過重力作用把油放掉,換油率大概40%,其原理和更換機油相同,一個容量8L油的變速箱能換3~4L;另一種是利用機器產生壓力,把變扭器的潤滑油管和散熱油管里的油進行動態更換,換油率可以達到80%以上,但需要一定的設備支持和熟練的技術支持。
假如沒有專業的設備和經過訓練的技工,則可能換油不徹底,又出現兩種品牌ATF油混用情況,可能會出現添加劑反應和干擾問題,導致自動變速箱系統故障。
??? 特別說明的是,通用、豐田、福特三大汽車公司的自動變速箱的摩擦系數不同,所以.ATF性能不同,三種車輛ATF原則上不能互換使用,互換使用會造成變速箱的摩擦片損壞,嚴重的可以在3個月內毀掉摩擦片。
??? ATF (自動變速箱油)有傳遞液力和清洗潤滑兩大功用。一些地區工況比較特殊,風沙天氣多、道路擁堵,建議車主縮短更換ATF周期。此外從車輛使用養護的角度出發,定期更換ATF可以使變速箱的潤滑和傳力更有效率。
高級轎車變速箱和動力轉向系統絕對不可以使用6號、8號液力傳動油。
答:自動傳動液的主要評定臺架有:
①評定摩擦耐久性的SAEN02摩擦試驗臺架(片式和
帶式);
??? ②評定熱氧化性能的ABOR鋁杯氧化試驗;
??? ③THOT 透平液壓氧化臺架;
??? ④THCT 透平液壓自動循環臺架。
??? ATF與6號、8號液力傳動油性能完全不同, ATF要求非?量,是配方技術和評定技術最復雜的油品。
符合規格標準的液力傳動油一般可以代替礦物液壓油。因為它的高、低溫黏度、熱氧化穩定性、抗磨極壓性等方面優于一般礦物液壓油。但市面有些8號、6號液力傳動油由于沒有標準制約,極壓抗磨性差,不能作為抗磨液壓油來使用。
??? 鑒于一般的礦物液壓油性能達不到液力傳動油的要求,特別是摩擦特性的保持性,因此絕不能隨意用礦物液壓油代替液力傳動油。自動傳動液的低溫黏度是采用GB/T11145(ASTM D2983)方法,即用Brookfield(布氏)黏度計測定,該黏度代表油品的低溫低剪切速率特性,其單位以mPa s表示。目前DexronⅡE、Ⅲ及New Mercon規格要求-40℃布氏黏度不超過20000mPa s。
自動變速器油(液)ATF的性能要求很高,所含功能添加劑有十多種。其性能要求主要為:
——適當的黏度特性(黏度和黏溫特性);
——良好的抗熱氧化安定性;
——良好的抗磨損性;
——適當的摩擦特性;
——良好的抗泡沫及消泡沫性;
——良好的與密封材料的適應性;
——良好的混容性等。
? 自動傳動液主要性能是平滑變速,要求靜摩擦系數小,動摩擦系數大,靜動摩擦系數之比要小于1.0,與一般液壓油相反。摩擦特性實際上是換擋感覺、動力矩負荷和摩擦耐久性的平衡性能。ATF 主要用于轎車和輕型卡車的自動變速系統、動力轉向系統和減震系統,它在扭矩變換器中作為流體動力能的傳遞介質,在伺服機構和壓力環路系統中作為靜壓能的傳遞介質,在離合器中作為滑動摩擦能的傳遞介質。
??? ATF具有良好的扭矩轉換性能、低溫流動性能、抗燒結和抗磨損性能、摩擦性能、抗氧化性能、清凈分散性能、抗泡沫性能、防銹性能以及和各種密封材料的適應性能。
??? 目前ATF尚沒有通用的規格,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為GM公司的Dixon系列、Florid公司的:Macron系列。
??? 1937年,GM:公司的Oldsmobile傳動部安裝了臺自動變速器,當時使用發動機油潤滑,但是它們的性能不穩定,很快被一種專用油取代,1949年GM公司出臺了個ATF、規格:FYPE A。由于TYPE A不是很完美,它很快被TIYPE A Suffix A取代,該規格包括了一個氧化實驗。
1967年GM公司推出了個I)Exton規格,該規格與TYPE A Suffix A規格類似,也包括一個低能循環試驗、氧化試驗以及高能傳動循環、摩擦耐久性試驗。低能試驗考察嚙合時間,高能試驗考察在高載荷下的傳動耐久性。隨著傳動設計的改變和負荷的不斷提高,GM公司于1973年推出了I)ExtonⅡ規格,它包括了4個臺架試驗-THOT(氧化試驗)、THCT(循環試驗)、HEFCAD(摩擦特性試驗)以及抗磨性試驗,該規格經歷了DixonⅡD、DixonⅡE(1990)的變化,于1993年演變為DixonⅢF,由于環保(排放)和節能的要求,操作溫度提高,DixonⅢ F規格提高了低溫黏度,氧化安定性以及摩擦耐久性。
1998年GM公司推出了DexronⅢG規格,該規格增加了ECCC試驗等以適應新型變速箱的需要,該規格有效期為1998~2008年。2003年GM.公司推出了DexronⅢH規格,該規格將TYH03、的時間延長至300h,SAE5102試驗的時間也從原來的100h延長至150h,同時將限制ATF的100℃運動黏度(以前未要求)并且提高了ATF的低溫性能。
??? FORD公司在1959年以前一直采用GM公司的TYPE A規格,但是由于材質的問題,并不是很適合Ford的變速箱,因此FORD公司于1959年推出了自己的ATF 規格M2C33-A/B,該規格與TYPE A Suffix A規格類似,其中后綴A表示無色的ATF,后綴B表示紅色的ATF。1961年,Ford公司更新了它的規格為M2C33-C/D以滿足不斷增長的載荷的需要,該規格的產品具有良好的氧化性能和高的靜態傳扭能力。1967年,Ford公司在M2C33-D的基礎上增加了摩擦特性的要求,并更新規格為M2C33-F,簡稱TYPE F,該規格在1982年被TYPE H取代,
被用于FORD的C-5變速箱。在FORD公司采用4L60變速箱的1987年以后,FORD公司的ATF規格演變為Mercon系統,并與1997年推出了 Mercon V規格。該規格與DexronⅢ規格類似,但是增加了LVFA實驗機評價摩擦特性,同時采用ABOT氧化試驗代替Dexron系統的。THOT試驗。2004年,Ford推出了DexronSP及Dexron C規格,但只在少數新型5-6速自動變速箱上使用。汽車自動傳動液按使用分類,分為.PTF-1、PTF-2、PTF-3三類。
其中M-1適用于輕型轎車自動傳動裝置,主要規格有GM的I)ExtonⅡD、ⅡE、ⅢF、ⅢH、Ⅵ和‘Ford的Macron、Macron V、Macron spa、Macron C規格;
Fry-2適用于重型卡車自動變速及動力轉向系統,主要規格有Allison-3、C-4和(2Aterpillar的T-3、T-4。
? ? ? PTF-3適用于農業和建筑機械的分動箱傳動裝置、液壓、齒輪、剎車和發動機共用的潤滑系統,主要規格有約翰狄爾公司J-20B、J-14B、JDT-303和Ford的W2C41A。
中國液力傳動油系列按100℃運動黏度分為6號和8號兩個品種,6號、8號液力傳動油中加有油性劑、抗氧劑、防銹劑、黏度指數改進劑和降凝劑等,外觀為紅色透明液體。
??? 6號、8號液力傳動油目前只有企業標準,尚無國家或行業標準。ATF是自動傳動液(Automatic Transmission? Fluid)的縮寫。盡管ATF和齒輪油都是用于潤滑變速箱,但它們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油品,不能互相換用。
液壓油是借助于處在密閉容積內的液體壓力能來傳遞能量或動力的工作介質。液力傳動油是借助于處在密閉容積內的液體動能來傳遞能量或動力的工作介質。
液壓油、液力傳動油的作用一方面是實現能量傳遞、轉換和控制的工作介質,另一方面還同時起著潤滑、防銹、冷卻、減震等作用。
液壓系統發生故障主要是設備的機械故障和操作失誤造成的,與液壓油質量相關的系統故障大致分以下幾個方面:
(1)液壓油系統油溫過高而自動停機,可能是液壓油黏度過高,摩擦阻力增大而發熱;又因油溫太高使油品黏度變低,造成系統內泄漏,油泵容積效率下降,磨損增加。
(2)液壓系統壓力不穩或不足,可能是選用液壓油黏度過低,油中混人空氣或油品抗泡性差,油品空氣釋放性差。
(3)系統內混入空氣、水或其他油品,特別是混入含有清凈劑較多的柴油機油。
(1)應注意及時更換不良的密封件,例如采用降低液壓油泵的安裝高度,正確選擇合適黏度、質量等級液壓油,防止空氣混入;
(2)使用過程中或保管過程中要防止混入水,注意油箱、桶加蓋,盛油容器保持清潔;
(3)防止固體雜質混入油中,加油前要清潔油箱內部,管線要清洗吹通,定期換油濾器;
(4)防止液壓油中產生膠質狀物質,這種物質產生于油箱涂漆層,要選擇耐油的接觸物;
? ? ? (5)根據系統要求,選用不同過濾精度的過濾器。
機械故障如密封不好,冷卻盤管滲漏使水進入油中;
在濕熱的氣候下,油箱呼吸而帶人;
工作環境潮濕,雨、雪、融冰產生水的污染。
能夠與液壓油起反應,形成酸、膠質和油泥,水也能析出油中的添加劑;水的最主要影響是降低潤滑性,溶于液壓油中的微量水能加速高應力部件的磨損,僅從含水(100~400)×10-6的礦物油滾動軸承疲勞壽命研究表明,軸承壽命降低了30%-70%。水能造成控制閥的黏結,在泵人口或其他低壓部位產生氣蝕損害,腐蝕、銹蝕金屬。
加強油中水含量的監測;室外使用的液壓設備,最好用防風雨帳篷;加強系統密封措施、防水進入。油箱呼吸孔裝干燥器;有條件的系統可安裝“超級吸附型”干燥過濾器。
液壓油在使用中主要監測油品的外觀、黏度變化、色度變化、酸值變化、水分、雜質、戊烷不溶物、腐蝕等項目,定期檢測這些項目可以提早發現問題,采取相應措施,避免發生故障。中國已頒布布了HL、HM油換油指標,分別為SI-I/or?0476和Sit/T 0599,原則上,使用中的液壓油有一項指標達到換油指標時應更換新油。
根據工作環境和工況條件來選用油,見表5—2。
表5—2根據工作環境和工況條件來選用液壓油
環境(工況) |
系統壓力7.0Mpa以下系統溫度50℃以下 |
系統壓力7~14Mpa以下系統溫度50℃以下 |
系統壓力7~14Mpa以下系統溫度50~80℃ |
系統壓力14Mpa以上系統溫度80~100℃ |
室內固定液壓設備 |
HL液壓油 |
HL或HM液壓油 |
HM液壓油 |
HM液壓油 |
露天寒區和嚴寒區 |
HV或HS液壓油 |
HV或HS液壓油 |
HV或HS液壓油 |
HV或HS液壓油 |
地下、水上 |
HL液壓油 |
HL或HM液壓油 |
HL或HM液壓油 |
HM液壓油 |
高溫熱源或旺火附近 |
HFAE HFAS液壓油 |
HFB HFC液壓油 |
HFDR液壓油 |
HFDR液壓油 |
根據摩擦副的形式及其材料選用液壓油,見表5-3.
表5-3 根據摩擦副的形式及其材料選用液壓油
工況條件 |
液壓油類型 |
壓力大于7MPa的精密機床,14Mpa的不含青銅件的液壓系統,高壓葉片系統 |
含鋅油 |
壓力大于15Mpa的葉片泵和大于34Mpa的柱塞泵 |
無灰油 |
有電液伺候閥的系統 |
清凈油 |
含銀部件液壓系統 |
抗銀油 |
不同類型泵滿足運行的黏度界限見表5-4
?
表5-4 不同類型泵滿足運行的黏度界限
泵 型 |
最高黏度/(mm2/s) |
最低黏度/(mm2/s) |
齒輪泵 |
2000 |
20 |
柱塞泵 |
1000 |
8 |
葉片泵 |
500~700 |
12 |
(1)一般對于室內固定設備,液壓系統壓力≤7 0MPa、溫度50%以下選用HL油;系統壓力7 O~14.0MPa、溫度50℃以下選HL或HM油,溫度50~80℃選HM;系統壓力≥14.0MPa選HM或高壓抗磨液壓油。
(2)對于露天寒區或嚴寒區選HV或HS油。
(3)對于高溫熱源附近設備,選抗燃液壓油。
(4)對于環保要求較高的設備(如食品機械),選環境可接受液壓油。
(5)對于要求使用周期長、環境條件惡劣的液壓設備選用液壓油優等品;對于要求使用周期短、工況緩和的液壓設備選用液壓油一等品。
(6)液壓及導軌潤滑共用一個系統,應選用液壓導軌油。
(7)使用電液脈沖馬達的開環數控機床選用數控機床液壓油,使用電液伺服機構的閉環系統,選用清凈液壓油。
(8)含銀部件的液壓系統,選用抗銀液壓油。
????黏度偏大,會使運行系統壓力損失增加;黏度偏小,泵的內泄漏增大,容積效率降低;黏度過低,會使系統壓力下降,磨損增加。液壓系統工作的工作溫度及環境溫度差異較大,溫度的變化必然引起油品黏度的變化,這就要求油品的黏度隨溫度的變化要小,即油品的黏溫性能較好。
????隨著液壓系統的工作壓力、溫度、精度、功率和自動化程度的不斷提高,以及液壓元件的小型化、輕型化,使得液壓系統滑動部位在啟動和停運時大多處于邊界潤滑狀態。為防止磨損及擦傷常在油品中添加抗磨劑,以提高油品的抗磨性能,滿足潤滑的要求。
????穩定性應包括:熱穩定性、氧化安定性、抗腐蝕性、剪切穩定性、水解安定性、低溫穩定性和存儲穩定性。
????液壓系統由于各種原因可能混入空氣,空氣在液壓油中以摻混和溶解兩種狀態存在。溶解在油中的空氣在液壓油中可能引起氣穴和氣蝕;摻混到油中的空氣,以氣泡狀態懸浮在油中,它對液壓油的黏度和壓縮性都有影響。
????液壓系統漏油是一個重大問題,因此要求液壓油對密封墊圈等塑性材料具有不侵蝕、不收縮、不膨脹的性能。
液壓油的過濾性受油中不溶性膠質、瀝青質和污染粒子的影響。隨著液壓技術的發展,液壓控制元件的精密度要求越來越高。高壓化使泵的間隙很小,這都增加了裝置對油中雜質的敏感性,微小的雜質顆粒都會引起液壓元件的異常磨損和失靈,所以油在進入控制元件前,必須經過過濾。這就要求液壓油要具有良好的過濾性。
? ? ? ?HV、HS液壓油均被稱為低溫抗磨液壓油,即是在HM基礎上改善其低溫性能的液壓油,具有良好的低溫性能和黏溫特性。HV油黏度指數高達130以上,傾點比HM油低,適用于寒區;HS比HE油具有更好的黏溫特性和低溫性能,黏度指數高,傾點更低,適用于嚴寒區。
? 為滿足特殊液壓機械和特殊應用場合,國內生產的不屬于標準分類范疇的專用液壓油,主要包括航空液壓油、艦用液壓油、抗銀液壓油、清凈液壓油、數控液壓油、采煤機油、炮用液壓油等,其質量性能大部分介于HL~HM之間或近于HV。
抗磨液壓油按抗磨添加劑組成主要分為含鋅型抗磨液壓油(有灰型)和無灰型抗磨液壓油兩種:含鋅型抗磨液壓油中所含抗磨劑主要是一烷基二硫代磷酸鋅,無灰型抗磨液壓油主要使用抗磨劑是硫代磷酸酯或磷酸脂類化合物,無灰型抗磨液壓油具有更好的水解安定性、過濾性,對鍍銀部件無腐蝕。兩種液壓油性能比較見表5-1。
????表5-1有灰型與無灰型抗磨液壓油性能比較
項 目 |
有灰(鋅)型油 |
無灰型油 |
灰分 |
高 |
無 |
金屬 |
Zn、Ca或Ba |
無 |
總酸值(KOH)/(mg/g) |
約1.5 |
約0.2 |
熱穩定性 |
中 |
良 |
水解安定型 |
一般到好 |
很好 |
破乳化型 |
差 |
優 |
氧化安定性 |
好 |
優 |
對銅、青銅腐蝕 |
可能性大 |
可能性小 |
泵適應性(葉片泵) |
適應 |
適應 |
柱塞泵 |
不適應 |
適應 |
FZG齒輪試驗 |
優 |
好 |
空穴 |
可能 |
無 |
環境污染 |
可能性高 |
可能性低 |
多效能力 |
一般到好 |
極好 |
成本 |
中等 |
較高 |
? ?高壓抗磨液壓油理化指標與HM液壓油優等品完全相同,在此基礎上又增加了丹尼森高壓葉片泵(T5D 17 5MPa)和高壓柱塞泵(P46 35MPa)臺架試驗,完全滿足美國丹尼森(enison)HF一0規格,體現了當前液壓油最高水平,如MBMHF一0 46#高壓抗磨液壓油。
? ? ?GB 11118.1__94將HM油分為一等品和優等品,一等品具有較好的抗磨性、抗氧防銹性和抗乳化性,而優等品是參照美國丹尼森公司HF一0標準制定的,增加了水解安定性、熱穩定性、過濾性、剪切安定性等試驗,在銹蝕和抗磨性上也提高了苛刻度。
? 在GB 11118.1__94《礦物油型和合成烴型液壓油》產品標準中對液壓油產品名稱進行了統一的規范化的標記,標記示例:
????液壓油L-HM46(優等品),其中“L”表示潤滑劑類別,“HM”表示抗磨液壓油,“46”表示黏度等級(按GB 3141__94規定),“優等品”表不產品質量符合GB 11118.1中所規定的質量等級的檔次。在實際應用中,也可稱作L—HM46液壓油(優等品)。
? ?歐美國家有代表性的液壓油規格主要有德國國家工業標準DIN 51524.(Ⅱ)-1985(HM級)、DIN 51524(Ⅲ)-1990(HV級);法國國家標準NF E48-603-1983,包括HH、HL、HM、HV;美國unison公司規格,HF-1為抗氧防銹HL型,HF-2、HF-0為HM抗磨型規格,其中HF-0規格對水解安定性和氧化腐蝕性提出高要求,還增設了熱穩定性、過濾性和高壓葉片泵及高壓柱塞泵試驗,代表了國際上液壓油產品的最高水平。
???美國Cincinnati—Milacron公司規格,其中P-38、P-55、P-57為抗氧防銹HL型;P-68(IS032)、P-69(IS()46)、P-70(:IS068)為抗磨HM型;P-75A、P-75B和P-75(:為抗磨專用型。
????美國Vickers公司規格,主要是抗磨液壓油Vickers M-2950-S(35VQ25t,)和Vickers I-286-S(V-104C)兩種規格。
???ISO國際標準化組織規格,ISO/T(:28/SC4分技術委員會已出臺了.[SO 11158—1997(包括HL、HM、HG、HV、HS)礦物油型和合成烴型液壓油產品標準,ISO 12922—1999難燃液壓液,ISO/I)IS 15380-2000環境可接受的液壓油產品標準。已將環保型綠色液壓油正式列到規格標準中。國外液壓油規格標準雖側重點有所不同,有些規格質量水平一般,但國外一些石油公司產品說明書中經常注明這些產品同時符合DIN 51524·NF E48603、Denison HF-O,ISO/D 11158等典型規格,說明這些產品實際水平高于官方水平。
????中國已制定了GB 11118.1q4《礦物油型和合成烴型液壓油》產品標準,由于當時ISO僅發布了ISO/CD 11158_90礦油型液壓油標準草案,尚未轉為正式標準,中國HM、HV、HS液壓油產品標準一級品參照法國NF FA8-603制定,優級品參照美國I)enison HF一0—1983規格的理化指標制定,較一級品增加了水解安定性、熱穩定性、過濾性和剪切安定性等項目。
????高壓抗磨液壓油在GB 11 118.1__94 HM液壓油優等品基礎上增加了高壓柱塞泵(Denison P-46)和高壓葉片泵(Denison T5D)臺架試驗,各項性能指標完全滿足Denison HFl_0規格,MBM液壓油在質量標準及性能上已達到了國際水平,且品種齊全。
國際標準化組織
國際標準化組織(IS0)提出了“潤滑劑、工業潤滑油和有關產品——第四部分H組”分類,中國則等采用ISO標準制定了H組分類標準GB 763 1 2一2003。
????國際液壓油通常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烴類液壓油(礦物油型和合成烴型):另一類是抗燃(或難燃)液壓油。其中礦物型液壓油按分類標準GB 763 1 2一2003又可分為:
????L-HH液壓油是一種無劑的精制礦物油,它比全損耗系統用油L-AN(機械油)質量高,這種油品雖列入分類中,但液壓系統不宜使用,中國不設此類油品,也無產品標準。
????L-HL液壓油是由精制深度較高的中性油作為基礎油,加入抗氧、防銹和抗泡添加劑制成,適用于機床等設備的低壓潤滑系統。HL液壓油具有較好的抗氧化性、防銹性、抗乳化性和抗泡性等性能。使用表明,HL液壓油可以減少機床部件的磨損,降低溫度,防止銹蝕,延長油品使用壽命,換油期比機械油長一倍以上。中國在液壓油系統中曾使用的加有抗氧劑的各種牌號機械油現已廢除。目前中國L—HL油品種有15、22、32、46 68 100共六個黏度等級,只設一等品產品。
????L-HM液壓油是在防銹、抗氧液壓油基礎上改善了抗磨性能發展而成的抗磨液壓油。L-HM液壓油采用深度精制和脫蠟的HVIs中性油為基礎油,加入抗氧劑、抗磨劑、防銹劑、金屬鈍化劑、抗泡沫劑等配制而成,可滿足中、高壓液壓系統油泵等部件的抗磨性要求,適用于使用性能要求高的進口大型液壓設備。從抗磨劑的組成來看,L-HM液壓油分含鋅型(以一烷基一硫代磷酸鋅為主劑)和無灰型(以硫、磷酸酯類等化合物為主劑)兩大類。不含金屬鹽的無灰型抗磨液壓油克服了由于鋅鹽
抗磨劑所引起的如水解安定性、抗乳化性差等問題,目前國內該類產品質量水平與改進的鋅型抗磨液壓油基本相當,在液壓油產品標準GB 11118.1__94中,L HM液壓油一等品與法國NF E48-603和德國DIN51524(Ⅱ)規格相當,設有15、22、32、46、68、100、150七個黏度等級;優等品質量水平與美國Denison HF-0理化性能相當,比一級品增加了熱穩定性、水解安定性、過濾性、剪切安定性要求,并在葉片泵抗磨性試驗上提出高要求,設有黏度等級15、22、32、46、68五個。
??L-HG液壓油亦稱液壓導軌油,是在L-HM液壓油基礎上添加抗黏滑劑(油性劑或減摩劑)將振動或間斷滑動(黏一滑)減為最小。GB 11118.1__94中規定HG液壓油設有32、68兩個黏度等級,只有一等品。
????L-HV液壓油是具有良好黏溫特性的抗磨液壓油。該油是以深度精制的礦物油為基礎油并添加高性能的黏度指數改進劑和降凝劑,具有低的傾點、高的黏度指數(>130)和良好的低溫黏度。同時還具備抗磨液壓油的特性(如很好的抗磨性、水解安定性、空氣釋放性等),以及良好的低溫特性(低溫流動性、低溫泵送性、冷啟動性)和剪切安定性。該產品適用于寒區-30℃以上、作業環境溫度變化較大的室外中、高壓液壓系統的機械設備。HV的產品質量等級分別為優等品和一等品,優等品設有10、15、22、32、46、68、100共七個黏度等級,等品設有
10、15、22、32、46、68、100、150共八個黏度等級。
????L-HS液壓油是具有更良好低溫特性的抗磨液壓油。該油是以合成烴油、加氫油或半合成烴油為基礎油,同樣加有高性能的黏度指數改進劑和降凝劑,具備更低的傾點、高的黏度指數(>130)和更良好的低溫黏度。同時具有抗磨液壓油應具備的一切性能和良好的低溫特性及剪切安定性。該產品適用于嚴寒區-40℃以上、環境溫度變化較大的室外作業中、高壓液壓系統的機械設備。HS液壓油的質量等級分優等品和一等品,均設有10、15、22、32、46共五個黏度等級。
????L-HR液壓油是改善黏溫性的HL液壓油,用于環境變化大的中、低壓系統;但中國在GB 11118.1_94中不設此類油品,如果有使用L-HR液壓油的場合,可選用L-HV液壓油。
????高壓抗磨液壓油質量性能符合GB 11118.1_94中L-HM優級品規格,同時還增加了高壓葉片泵(unison?T5D)和高壓柱塞泵(Denison P46)臺架試驗,具有更良好的抗磨性能。產品設32、46、68、100四個黏度等級。滿足美國Denison HF-0規格和Cincinnati.-Milacron公司P-68、P-69、P-70規格要求,達到了當前國際同類產品標準的水平。高壓抗磨液壓油適用于裝配有葉片泵(工作壓力175MPa以上)及柱塞泵(工作壓力
32MPa以上)的不同類型國產或進口高壓及超高壓液壓設備。
????清凈液壓油完全符合中國L-HM抗磨液壓油國家標準GB 11118.1—94。其質量達到DIN 51524(Ⅱ)和ISO L-HM規格,該油品特別在清凈性方面進行了嚴格規定。清凈液壓油可用做冶金、煤炭、電力、建筑行業引進及國產的中高壓(8~16MPa)及高壓(16~32MPa)液壓設備,對污染度有嚴格要求的精密液壓兀件的工作介質。
????液壓油可能通過溢出或泄漏(非燃燒)進入環境,一些國家立法禁止在環境敏感地區,如森林、水源、礦山等使用非生物降解潤滑油,尤其在公共土木工程機械的液壓設備中要求使用可生物降解液壓油。
????目前國外許多公司如ARAL公司、Mobil公司、BP公司相繼推出了一系列環境可接受的液壓油,占液壓油總量10%。些資料表明,各類油的生物降解率不同,其中以植物油生物降解性最好,且資源豐富,價格較低;合成酯各方面性能平衡較好,但成本太高;聚乙一醇易水溶滲入地下,造成地下水污染且與添加劑混合后會產生水系毒性。因此,在歐洲,以植物油為基礎油的生物降解潤滑油在市場中占有較大比例。中國是潤滑油生產和消費大國,研制環境可接受的液壓油是今后的發展
趨勢。
????環境可接受的液壓油,除了具有可生物降解性、低毒性以外,還應添加抗氧劑、清凈分散劑、極壓抗磨劑等各種功能的添加劑來滿足液壓系統苛刻的要求。而這些添加劑也應是可生物降解的,并且對所選擇的基礎油的生物降解性影響要小。目前國內可生物降解液壓液正在研制中,其產品標準尚未制定。隨著時代的發展,環保型液壓油的品種將會不斷涌現,并推廣使用。
????為滿足特殊液壓機械和特殊場合使用的液壓油,國內還生產了其他專用液壓油,它們的質量標準等級大多數為軍標或企業標準,質量等級基本上是HL~HM,或近于HV。由于習慣應用,故這些油仍有市場,可歸入HM、HV、HS的框架之中。
????多級液壓油即HV(高黏度指數)液壓油,是具有良好的黏溫性能和低溫性能的液壓油,多級液壓油一般通過加入黏度指數改進劑來提高黏度指數,另外,合成油也具有高黏度指數特點。
????所謂多級液壓油是相對于單級油而言,單級液壓油的分類定義由ISO 3448和ASTM D2422給出,只規定了油品在40℃的黏度級別,多級液壓油由ASTM I)6080確定,該分類方法不僅給出了40℃的黏度級別,還規定了低溫性能、黏度指數、剪切性能。
1)?L-HH液壓油
2)?L-HL液壓油
3)?L-HM液壓油
4)?L-HG液壓油
5)?L-HV液壓油
6)?L-HS液壓油
7)?L-HR液壓油
8)?高壓抗磨液壓油
9)?清凈液壓油
10)?環境可接受液壓液
11)?其他專用液壓油
12)?多級液壓油
? ? ? ? 由于車輛設計的改進和用戶的要求的提高,以及換油期的延長,車輛傳動部位的潤滑要求較過去更加嚴格,但API GL-5齒輪油規格和標準臺架已經發布,應用了30多年,API規格無法滿足實際的使用要求和車輛的技術進步。根據實際使用要求,需要對其熱穩定性、防腐蝕性、耐久性等加以改進。
為此,美軍推出了MIL-L-2105E后橋齒輪油規格,國外各汽車公司也紛紛在API GL-5基礎上添加了特殊要求,日本同時推出了GL-5+規格,美國還推出了PG-1、PG-2車輛齒輪油(PG-1適用于重負荷手動變速器,PG-2適用于后橋傳動機構)。各種規格都提高了高溫清凈性、抗氧化性、抗磨損性、密封適應性和銅合金適應性等,特別是PC-2在150℃的高溫下仍具有良好的潤滑效果。所以,中國推出了“齒神”GL-5+,該產品等效采用MIL-L-2105E要求和PG-2規范。
? ?目前GL-5是API(美國石油學會)車輛齒輪油分類的最高質量等級,能夠滿足大多數車輛驅動橋齒輪正常的潤滑需求。隨著車輛的升級換代,齒輪承載能力增加導致油溫升高,對油品熱氧化安定性要求更加苛刻,與此相關,還要求進一步提高油品使用壽命。齒輪油新規格PG-2主要是改進了GL-5主要使用性能,包含了GL-5的評定項目,增加了齒輪剝落試驗(Mark Spelling)和密封件適應性試驗ASM I 5662,強調了熱穩定性、清
潔性和油封相容性,換油期更長。
表4-4齒輪油使用中可能會出現的問題及改進措施
?
問題 |
可能原因 |
改進措施 |
? ? 腐蝕 |
缺少防銹劑 |
用含防銹劑的油 |
油中含水 |
勤排水、勤換油 |
|
油中含腐蝕性的極壓劑 |
換好油 |
|
油氧化產生的酸性物質導致腐蝕磨損 |
勤換油 |
|
污染物 |
查找污染源、防止污染物進入油中 |
|
? 泡沫 |
缺少抗泡劑、抗泡劑析出 |
用含抗泡劑的油、補加抗泡劑 |
油面高度不當 |
控制加油量 |
|
空氣進入油中、油中含水 |
防止空氣和水進入油中 |
|
? 沉淀或油泥 |
添加劑析出 |
換油 |
遇水乳化 |
使用抗乳化性好的油或補加抗乳化劑 |
|
油氧化生成不溶物 |
使用氧化安定性好的油 |
|
? 黏度增加 |
氧化 |
使用氧化安定性好的油 |
過熱 |
避免過熱 |
|
? 黏度下降 |
增黏劑被剪斷 |
使用剪切穩定性高的增黏劑 |
污染 |
查找污染源、防止污染物進入油中 |
|
? 漏油 |
齒輪箱損壞 |
修理齒輪箱,或暫時用高黏度油 |
密封件損傷 |
更換密封件 |
|
? ? 不正常發熱 |
齒輪箱中油太多,或齒輪油箱不足 |
控制加油量 |
油黏度太大 |
降低黏度 |
|
載荷過高 |
降低載荷 |
|
齒輪箱外塵土堆積妨礙散熱 |
清潔齒輪箱外殼及鄰接的金屬部件 |
|
污染 |
主機裝配或零件加工時留上的污物 |
排掉臟油、清潔齒輪箱、換新油 |
由通氣孔進入的污染物 |
防止污染物由通氣孔進入齒輪箱 |
|
齒面磨粒磨損 |
磨削或其他污染粒子 |
換油、清潔齒輪箱 |
? 齒面燒傷 |
缺油 |
提供足夠的油量 |
載荷過高 |
降低載荷 |
|
? 擦傷 |
齒面溫度高 |
降低操作溫度 |
油膜破裂 |
用極壓性更好的齒輪油 |
|
問題 |
可能原因 |
改進措施 |
? ? 點蝕 |
油黏度小 |
使用高黏度的油 |
齒面粗糙 |
提高齒面光潔度 |
|
局部壓力太高 |
用極壓性更好的齒輪油 |
|
重載荷下滑動 |
增加油的黏度或使用極壓齒輪油 |
|
? ? 膠合 |
齒面粗糙 |
提高齒面光潔度 |
安裝誤差引起的齒輪齒合不良 |
改進裝配質量 |
|
低溫啟動不良 |
換用低溫啟動性能好的油品 |
? ?汽車后橋和手動變速箱采用飛濺式潤滑,旋轉的齒輪將潤滑油噴濺到齒面及軸承上。存在于油中的磨屑對齒輪潤滑影響很大,它是一體磨料磨損的原因之 ?,同時磨屑也是潤滑油氧化的催化劑。齒輪處于運行狀態, ?定會產生磨損,當然會產生磨屑。但汽車后橋齒輪箱、手動變速箱一般采用磁性塞吸住磨屑,沒有外設過濾裝置,所以齒輪油必須定期更換。
? ? ? ? 高檔車輛齒輪油系深度精制的基礎油和高質量的添加劑所組成。各種添加劑的用量經過了仔細的平衡,通過了各種嚴格的實驗室試驗和后橋齒輪臺架試驗。高檔潤滑油具有適當的黏度、良好的承載性、抗磨性熱氧化安定性、抗腐蝕性、防銹性、抗泡性和儲存穩定性。使用高檔車輛齒輪油可有效地保護齒輪,延長齒輪裝置的壽命。
????汽車潤滑劑的成本只占汽車操作成本的很小部分。以美國統計數字為例,如表4—3所不。
表4-3專業運輸車隊運營費用比例 ??????%
燃料 |
輪胎 |
維修 |
折舊 |
管理費 |
潤滑油 |
37 |
6 |
27 |
16 |
13 |
1 |
美國115個主要運輸車隊的統計結果表明,潤滑油只占汽車總運營成本的1%。所以,有些用戶只考慮潤滑油的價格,而不考慮產品質量是不明智的。
????高檔油的價格比低檔油高,但其使用壽命長,折算為“潤滑油消費額/萬公里”,其實使用高檔油是劃算的。另外高檔油還可節省燃料,降低保養及大修費用等好處。綜合考慮,用高檔油更經濟,所以潤滑油的消費觀念應該更新。
? ? ? ?目前市場上的劣質車輛齒輪油,不能滿足現代汽車使用要求。偽劣產品的基礎油中加有渣油、瀝青劣質橡膠或潤滑油溶劑精制的抽出油等,現在市場上很多劣質齒輪油采用非標基礎油,這些組分熱氧化安定性差、黏溫性能差、儲存安定性差、低溫性能差。偽劣產品中添加劑質量差,多使用氯化石蠟,加量不夠或配比不當,性能不好,造成車輛早期快速磨損。元素分析可以發現含有氯元素,會造成腐蝕磨損。使用時黏度增長快、油泥和沉淀多。劣質車輛齒輪油是汽車雙曲線齒輪快速、
異常磨損的主要原因。
????有些偽劣油的效果不是很快可以看出來的,短期內用戶不易識別。很多人不了解優質潤滑油貴的價值是真正保護機件,錯誤計較眼前利益,以為買便宜油可省錢,不知這些劣油害了機器,不但要花更多錢去修理,甚至誤時誤事,機毀人亡。由于偽劣油成本低,利潤高,而廉價和靈活的經銷手段對很多人具有吸引力,加上很多車主對油品質量的判斷能力及油品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所以仍有一定的市場空間。
? ?渣油型齒輪油(黑齒輪油,冬季要烤車)熱氧化安定性差、儲存時易生成沉淀;由于配方不合理,容易引起銹蝕。此外,渣油型齒輪油使用氯化石蠟,存在腐蝕和毒性問題。渣油型齒輪油標準在中國已經廢止,所以,現在生產的渣油型齒輪油,違反了質量法規,是偽劣品。
由于潤滑油添加劑技術的進步,車輛齒輪油的添加劑已由硫一磷一氯一鋅型變成硫一磷型。硫一磷型齒輪油熱氧化安定性好、防銹性好等。但硫一磷一氯一鋅型齒輪油(18號雙曲線齒輪油)添加劑用量大、長期儲存易生成沉淀、遇水易水解造成腐蝕。?
國內外均已強制淘汰18號雙曲線齒輪油。
? ?車輛齒輪油質量等級的判斷是以標準臺架數據為準,但標準臺架試驗費用高、周期長、可操作性差,一般在產品定型試驗時采用。但國內市場車輛齒輪油假冒偽劣產品多,部分產品不加添加劑,導致汽車齒輪快速、異常磨損,對這類油品來說四球機極壓試驗是最好的、最快的判斷辦法,所以國內汽車廠仍用四球機極壓試驗來判斷車輛齒輪油的質量。
但四球機極壓試驗不能作為準確、有效判斷車輛齒輪油質量的充分依據。
? ?回答是否定的。齒輪油的極壓性太強,易造成腐蝕性磨損。車輛齒輪油應具有適度的極壓性,以維持適當的承載性和抗腐蝕性。過去常用四球機極壓試驗來評價車輛齒輪油,以為最大無卡咬負荷和燒結負荷越大越好,這種觀點是錯誤的。況且不同類型的極壓劑在四球機試驗中的表現是不同的,例如,硫一磷一氯一鋅型油的P。值就比硫一磷型油高,但不能就由此得出前者的承載能力比后者高的結論。實際上,硫一磷型復合劑的用量只有硫一磷一氯一鋅型復合劑的一半,但承載能力相當甚
至更好。
? ? ?原則上,氣溫低、負荷小的條件下,可選用黏度較小的車輛齒輪油;氣溫較高、負荷較重的條件下,可選用黏度較大的油品。
????(1)選用車輛齒輪油黏度等級,主要根據其使用環境的最低氣溫和最高氣溫。齒輪油的黏度應保證最低溫度下的車輛順利起步,又能滿足油溫升到最高后的潤滑要求。一般情況下中國南方地區可選用90號或140號油,東北及西北寒區宜選用80W/90或75W/90號油。其余中部地區宜選用85W/110或85W/140號油。
????(2)對于重載或道路條件惡劣的車輛,應選用高一級別黏度牌號車輛齒輪油。
????(3)選用齒輪油時應根據當地的環境溫度及車輛的實際使用情況來決定。一般夏天選用齒輪油的黏度高一些,如140或85W/140。冬季選用黏度低一些的齒輪油,如90或80W/90。在重載、道路條件惡劣或齒輪機構有相當磨損量的條件下,應選擇高一級別黏度牌號的齒輪油。在車輛各傳動裝置對齒輪油使用性能要求相差不大的情況下,可選用同一性能級別的齒輪油。
????(4)不要誤以為高黏度齒輪油的潤滑性能好。使用黏度太高標號的齒輪油,將會使燃料消耗顯著增加,特別是對高速轎車影響更大,應盡可能使用合適的多級齒輪油。在保證潤滑條件的前提下,應選用黏度級別低、多級的齒輪油。
? ? ? ?車輛齒輪油的選用原則主要根據驅動橋類型、工況條件、負荷及速度等確定油品使用的質量等級,根據最低環境使用溫度和傳動裝置最高操作溫度來確定油品黏度等級。
????一般情況下,螺旋傘齒輪驅動選用GL-3;中等速度和負荷的單級準雙曲面齒輪,齒面平均接觸應力在1500MPa以下,國產輕型汽車后橋、汽車手動變速箱選用GL-4車輛齒輪油;高速重載雙曲線齒輪、齒面接觸應力高達2000~4000MPa,滑動速度為10m/s,必須選用GL-5車輛齒輪油。
表4-2車輛齒輪油適用環境溫度
黏度級別 |
運動黏度(100℃)-(mm2/s) |
環境溫度/℃ |
黏度 級別 |
運動黏度(100℃)-(mm2/s) |
環境溫度/℃ |
70W |
≮4.1 |
-45~0 |
190 |
32.5~<41.0 |
0~<+50 |
75W |
≮4.1 |
-35~+10 |
250 |
>41.0 |
0~<+50 |
80W |
≮7.0 |
-26~+10 |
75W/90 |
13.5<18.5 |
-35~+40 |
85W |
≮11.0 |
-15~+10 |
80W/90 |
13.5<18.5 |
-26~+40 |
90 |
13.5~<18.5 |
-12~+40 |
85W/90 |
13.5<18.5 |
-15~+40 |
110 |
18.5~<24.0 |
-9~+45 |
85W/110 |
18.5<24.0 |
-15~+45 |
140 |
24.0~<32.5 |
-5~+50 |
85W/140 |
24.0<32.5 |
-15~+50 |
? ? ? ?85W/90代表多級車輛齒輪油的黏度等級,其中85W表示在-12℃下表觀黏度不大于150000mPa·s,90表示100℃下運動黏度在13.5~18.5mm2/s之間。w是英文單詞“冬季”(Winter)的個字母,表示此油可在低溫下使用。
????多級車輛齒輪油比單級油的使用溫度范圍寬,具有良好的低溫啟動性和良好的高溫潤滑性,并具有定節能效果。
車輛齒輪油黏度分類按SAE J306分類,如表4-1所示。
表4-1車輛齒輪油黏度分類
黏度 等級 |
黏度為150000mpa·s時 最高溫度/℃ |
運動黏度(100℃)/(mm2/s) |
|
最低 |
最高 |
||
70W |
-55 |
4.1 |
—— |
75W |
-40 |
4.1 |
|
80W |
-26 |
7.0 |
—— |
85W |
-12 |
11.0 |
? |
80 |
—— |
7.0 |
小于11.0 |
90 |
—— |
13.5 |
小于18.5 |
110 |
—— |
18.5 |
小于24.0 |
140 |
—— |
24.0 |
小于32.5 |
190 |
—— |
32.5 |
小于41.0 |
250 |
—— |
大于41.0 |
—— |
? 中國車輛齒輪油根據組成特性和作用要求分為普通車輛齒輪油、中負荷車輛齒輪油、重負荷車輛齒輪油三個品種,分別相當于API分類的GL-3、GL-4、GL-5。其中:
????GL-3用于手動變速器,螺旋傘齒輪的驅動橋;
????GL-4用于手動變速器,螺旋傘齒輪、使用條件不太苛刻的準雙曲面齒輪的驅動橋;
????GL-5用于使用條件苛刻的準雙曲面齒輪及其他條件齒輪的驅動橋。
? ? ? 中國車輛齒輪油等效采用美國API的質量等級分類,以GL開頭,根據1、2、3、4、5順序排列,數字越大,質量等級越高,如圖4-1所示。GL-1、GL-2、GL-3已被API淘汰,中國目前還保留了GL-3規格。
摩托車在行駛過程中出現換擋困難的原因有很多,如:發動機怠速過高;換擋時操作不協調;操縱拉索過長:變速彈簧回位螺釘松動,變速桿失靈;曲拐調節螺釘調整不當,使扇形板定位不準;變速凸輪軌道槽磨損,使齒輪的移動受到卡滯等。
但選用的摩托車油黏度過大也是造成換擋困難的原因之一。
假如更換摩托車油后,摩托車在行駛時出現金屬敲擊聲或者車速減慢,其主要原因是發動機漲缸或傳動系統零件損傷?捎袃煞N處理方式:
(1)在發動機熄火后轉動發動機,若此時發動機無法轉動,可能是發動機過熱或缺少潤滑油,使活塞和汽缸間的間隙消失而漲缸。若冷卻10min后發動機即可轉動,可卸下火花塞,注入少量的摩托車油,關閉油門,轉動發動機,使活塞往復運動,待轉動自如后,可裝回火花塞。重新啟動發動機。
(2)如果把緊離合器把,傳動系統不能轉動,說明有故障。應檢查齒輪是否損壞卡死,鏈條是否脫落或斷鏈而卡在鏈殼和鏈輪之內。
有人認為摩托車起步發沖的現象是由潤滑不良造成的。有人將摩托車油放出來。改用其他潤滑油,則無此現象,更確信是油的問題。其實出現這種現象可分兩種情況:
(1)機械故障的原因,如離合器拉線有斷拖現象,或者鏈條、鏈輪嚴重磨損。此時更換潤滑油或許情況暫有改善,但故障還在,還會不斷復發,須停車修理。
? ? ? ?(2)選油不當,造成離合器打滑。離合器的潤滑要求摩托車油保持一定的摩擦系數,過大或過小都會造成離合器打滑或磨損。摩托車發動機的工作循環是在高溫下進行的,可燃混合氣燃燒時的最高溫度可達200℃,高溫燃氣激發運動件摩擦產生的摩擦熱會使活塞、缸體和缸蓋等部件溫度上升,高溫容易造成熱變形,使發動機部件機械強度降低,使正常的配合間隙因熱膨脹過大而改變。
發動機過熱的危害性比較大,如:摩托車動力性下降,油耗增加:發動機混合氣不正常燃燒,潤滑油變質焦化;運動件之間的油膜被破壞,機件磨損加。呵S連桿大小頭軸承咬死,出現活塞環斷裂、拉缸和抱缸等故障,縮短發動機的壽命。
四沖程發動機的潤滑油在發動機運轉過程中還承擔著散熱作用。通過機油泵循環將其自身吸收的熱量以及零部件吸收的熱量通過潤滑油的循環過程將熱量散發出去,使發動機各部件受熱均勻。當摩托車曲軸箱機油換油期過長,出現油泥堵塞油道、機油泵損壞、供油量不足、潤滑性變差以及潤滑油變質或缺少潤滑油時,機油傳熱散熱功能減退,會造成發動機潤滑狀態惡化,摩擦副之間油膜破裂,加劇磨損,造成發動機過熱。
為了防止摩托車發動機過熱,應注意:保持發動機散熱片清潔,冷卻系統良好;潤滑油適量;按規定乘員、載物;不要在油門全開的情況下行駛;適時換擋;切忌發動機超載和車輛失速;不要使離合器在半結合狀態下工作,以免離合器打滑。
對過熱的發動機,要立即采取降溫措施。降溫的方法是將發動機熄火、停車休息,使發動機冷卻。在行駛中應盡量少用制動,不要轟油門,避免發動機轉速過高。
發動機在正常工作溫度時,曲軸箱內機油溫度為45~90℃。
因此,使用高檔摩托車油,在怠速時溫度偏高也是相對而言的,屬正常溫度范圍內。
在摩托車上出現機油溫度偏高則與該車型的機械構造有關。
由于具有高速機的特點,發動機在高速行駛時效果好,低速時用油少。因此該摩托車要盡量減少在怠速時行駛。如果發動機溫度偏高,建議使用SJ 20W-50、SH:20W-50或單級四沖程摩托車油。
為了保持摩托車發動機溫度正常,可采用下列措施:
(1)行駛前對發動機加溫,在發動機達到正常溫度時才允許起步行駛,。此時發動機的正常溫度是85~90℃。由于大多數摩托車沒有顯示發動機溫度情況的儀表。所以,通常以發動機冷啟動后,能在阻風門全開或啟動加濃柱塞閥全關的情況下以怠速穩定運轉作為溫度正常的標志。自動啟動加濃柱塞閥,在發動機怠速工作5min左右時,起步行駛。
(2)對發動機加溫的方法是,發動機啟動后,使其空載運轉。不能為了省油,發動機一經啟動立刻起步行駛(尤其是氣溫較低時)或是不斷轟油門。其實,這樣不但不能省油,反而費油。由于溫度低,起步時發動機工作不連續甚至熄火,燃料不能完全燃燒。更重要的是,此時發動機潤滑系統的潤滑油尚未被輸送到各摩擦部件的表面,易引起磨損。
(3)在行駛中不要使發動機過熱。發動機過熱會使功率降低,油耗增加,發動機產生自燃、爆震、雜音,嚴重時使活塞咬缸,造成活塞、連桿、汽缸的損壞。
摩托車發動機油的消耗量是發動機技術狀況的重要參數之一。發動機正常的機油消耗主要是通過3方面發生的:
? ? ? ?(1)進排氣門桿與氣門導管之間存在間隙,微量的機油必須透過氣門油封,以避免氣門在氣門導管中卡死。
(2)活塞與汽缸壁之間存在間隙,活塞環在上行過程中將汽缸壁上殘存的潤滑油膜帶入燃燒室。
(3)霧狀機油微粒通過曲軸箱強制通風管路進入燃燒室。
而這3方面消耗的機油最終通過各種渠道進入汽缸,經燃燒后排入大氣。國家標準規定,機油與燃油的消耗比應小于1%。常見的摩托車燒機油現象有3種:
(1)摩托車啟動時,排氣管冒藍煙;發動機工作一段時間后,排氣管排煙恢復正常。這種情況說明機油是在車輛熄火后進人燃燒室的。較大的可能是氣門導管承孔密封不嚴,造成機油泄漏,進而滲入燃燒室所致。
(2)排氣管在正常工作時冒藍煙,而發動機缸頭蓋通氣孔中并無藍煙。這種情況說明活塞與缸壁密封良好,可能是氣門桿磨損過度或氣門桿油封失效,使氣門室內的機油被吸入燃燒室所致;也可以是曲軸箱通風單向閥密封不好或裝反,使機油隨可燃混和氣經進氣管進入燃燒室造成的。
(3)排氣管冒藍煙,同時可看到從加油口冒出脈動藍煙。
說明機油燃燒后的廢氣進入曲軸箱,并從加油口脈動冒出,可初步判定活塞連桿組密封效果不好。如:活塞與缸壁間隙過大,活塞環彈力小,抱死或對口,活塞環磨損使端隙、邊隙過大等,使活塞環產生泵油現象。
強制壓力潤滑系的常見故障主要有以下幾種:機油泵磨損、機油壓力過高、機油壓力過低或無壓力、機油溫度過高等。
機油泵齒輪易磨損,除裝配調整不當外,主要是因為機油濾清器破損失效,使機油中的金屬微粒進入機油泵而加劇磨損,此時須更換機油濾清器。
機油壓力過高,其原因主要是機油黏度過大,機油油道堵塞等。如果壓力僅在冷車啟動后的初期偏高(尤其在冬天),而機油溫度升高后其壓力便逐漸降至正常,這屬于正,F象。若壓力始終很高,則可能是油道堵塞,此時應立即停車檢查,予以排除。
機油壓力過低主要是由于機油泵嚴重磨損所致,這時應更換新油泵。另外,油底殼內的機油量太少,使油泵露出油面或油道有泄漏外,也會使機油壓力過低,甚至無壓力。這時,應及時添加機油或排除泄漏故障。
機油溫度過高,除發動機長時間大負荷運轉或活塞環漏氣等因素外,油底殼中的機油量過少也是原因之一。
四沖程摩托車與汽車的發動機結構不同,潤滑系統也有差別。如果用汽油機油代替四沖程摩托車油,易出現離合器打滑、抗氧化性變差、抗磨損性變差引起噪音、抗剪切安定性變差等問題。發動機油在進入機油泵之前先通過過濾器將其中所含有的金屬屑、塑料屑等顆粒物濾出,然后進人機油泵。發動機油為發動機曲軸箱的各部件和主軸承提供潤滑,具有較高的油壓。
此時發動機油中的抗磨添加劑可形成一層保護層,為各工作部件及一體化的齒輪箱提供保護。
發動機油還具有一個極為重要的作用——將發動機高溫部位(如活塞和汽缸壁)產生的熱量傳遞出去,以防止發動機過熱。
發動機油必須被冷卻以保證其能夠持續使用。
盡管發動機零件都經過了精密的機械加工以降低其磨損程度,但為了進一步降低摩擦和減少摩擦產生的熱量,發動機油必不可少,但是低質量發動機油并不能為你的愛車提供適當的保護。
由于多數摩托車的四沖程發動機轉速很高,防止發動機油過熱和形成泡沫,對于其所使用的油品是非常重要的。發動機油在高溫條件下易發生氧化并生成碳化物和漆膜,這將降低發動機的動力性能并增加油品消耗。因此,四沖程發動機油必須具有良好的熱穩定性。
在高壓、高溫或高負荷等惡劣的工況條件下,低質量發動機油會發生裂化和分解,使發動機黏著,加劇磨損程度并可能導致故障的發生。
低質量發動機油缺少必要的清凈劑和分散劑,會導致活塞環黏環,引起發動機動力下降和活塞黏著等故障。隨著沉積物的不斷增加,發動機的“呼吸”受限,其性能發揮的好壞可想而知。又由于摩托車采用濕式離合器,低質量發動機油還可能導致離合器打滑或黏著,對齒輪變速也有負面影響。
? ? JASO T 903四沖程摩托車油規格的發展經歷了以下階段:
??? 1997年12月16日,JASO起草了四沖程摩托車油試驗方法和規格。JASO采用SAE 2號摩擦試驗機來確定四沖程摩托車油的摩擦性能。
??? 1998年3月28日,JASO正式完成了摩擦試驗方法,并定為JASOT1 904—98。同時,JASO正式批準了四沖程摩托車油規格,即JASOT 903—98。
??? 1999年,JASO推出了JASO T903—1999規格,進行進一步完善。
??? 2004年,JASO重新修訂了JASO T 903—1999四沖程摩托車油規格。
??? JASO四沖程摩托車油規格包括發動機評定性能、理化性能及摩擦要求等內容。
? ??JASO四沖程摩托車油分為MA和MB兩大類,其中MA適用于高摩擦系數要求的情況,MB適用于低摩擦系數要求的情況,中國四沖程摩托車油為MA類。
? ? ? ?發動機油有潤滑、密封、散熱、清洗四大功能。正確選用發動機油是車輛保養的關鍵,好的機油可以提高機器性能,節能降耗,延長壽命。摩托車發動機有二沖程發動機和四沖程發動機之分,兩者結構和工作狀態不同,對機油要求也不同,應區別使用,不可互換或混用。有些小包裝摩托車專用機油上標2T和4T,即表示二沖程或四沖程機油。
? ? ? ?四沖程摩托車發動機同汽車發動機結構基本相同,但摩托車發動機工作條件較差,因而用油級別應較高,同時有特殊性能要求。機油的級別是按照美國石油學會(API)的標準劃分的,用英文字母代表:S表示汽油機油,A、B、C、D……代表油的級別,越往后級別越高。摩托車至少應用SE級,高檔車推薦用SJ級。選油的另一個參數是油的黏度,中原地區夏季一般用40機油,冬季一般用30機油,F在的發展趨勢是使用多級機油,如“光陽125”摩托,選用SG 15W-40機油,四季都可以使用。
質量等級一般依據二沖程機的升功率(或稱強化程序)的大小來選擇質量等級;
升功率小于50kw/L,排量小于50ml。,可選用FA級油;
升功率為50kw/L,排量50~100ml。,可選用FB級油;
升功率大于73kw/L,排量250ml.左右,則應選用FC級油。
? ? ? ?水冷式舷外機按使用條件分別可選用TC-W、TC-WⅡ、TC-WⅢ。
? ? ? ?黏度級別:二沖程汽油機油有兩個黏度級別,即SAE 20和SAE 30,一般情況下選用SAE 30,如果是分離潤滑、寒區使用或超輕負荷二沖程發動機則使用SAE 20。
? ? ? ?由于二沖程汽油機油是與燃料混合使用,故應十分注意兩者的混合比,即燃料油與潤滑油的比例。若比例過大,則潤滑不良;比例過小,則可造成燃燒室和排氣口積炭增多,火花塞污染,排煙量增大,燃料辛烷值降低等不良后果。
? ? ? ?燃油比一般采用(20~30):1,高質量的二沖程機油可達50:1或100:1,提高燃油比可減少燃燒室沉積物,改善排放,同時也可減少潤滑油消耗。
不能。因為兩種發動機的潤滑特點不同,兩種機油的配方存在很大差異,若以車用(四沖程)汽油機油(如SE、SF等)代替二沖程汽油機油,則易造成火花塞污染,造成點火短路,排氣孔堵塞、環黏結等故障,會影響正常運轉及使用壽命,因此必須使用二沖程專用機油。
??? 二沖程機油是與燃料混合后進入發動機的,并且隨燃料燒掉,不像四沖程汽油機油那樣(如車用汽油機油)在潤滑系統內循環使用。與四沖程汽油機油相比,一些主要性能要求高得多,如高溫清凈性;另一些性能可以要求低一些;還有些特殊要求,如相容性等。
柴油發動機比同功率汽油發動機節油30%,在歐洲發展很快,中國一汽寶來、捷達部分車型也裝有柴油發動機,機油要求滿足歐洲ACEA 2002輕負荷柴油機油質量標準。對于柴油轎車用戶,一時無法買到專用油時,可選用SJ或SL高檔汽油機油代用,但因汽油機油總堿值偏低,換油期應縮短為4000~6000km。
壓縮天然氣CNG、液化石油氣LPG作為清潔燃料應用逐年增多,燃氣發動機潤滑方式與汽油發動機和柴油發動機相似,但燃料的改變及發動機結構、工況、材料的變化,使用CNG和LPG為燃料的汽車不宜使用普通汽油機油或柴油機油,這是如下原因所致:
? ? ? ? ?(1)氣體燃燒溫度高,會增加NO。的生成;? ?(3)燃燒溫度高,增加發動機熱負荷,要求機油耐高溫和更好氧化安定性;
? ?(4)壓縮氣體無潤滑作用,易導致進氣閥、排氣閥座磨損,要求機油抗磨性更好。
四沖程摩托車用發動機與轎車用四沖程發動機主要差異見表l-4。
項目 |
四沖程摩托車發動機 |
轎車用發動機 |
轉速/(r/min) |
7000~12000 |
3000~6000 |
排量 |
幾十到幾百毫升,多為單缸 |
1L到NL,多缸 |
冷卻方式 |
多為空冷,也有水冷 |
水冷 |
離合器 |
與曲軸箱連通潤滑 |
與曲軸箱分開 |
機油量 |
1L |
3L以上 |
從表1-4中得知,四沖程摩托車發動機與一般四沖程汽油發動機有著明顯差別,這種發動機性能上的差別直接反映到對油品的要求不同。摩托車轉速高、熱負荷大而油底殼小,還要直接潤滑離合器片,對油品要求更苛刻,要求使用專用油。
A.節能:汽油機實行電噴后,比功率提高,同時用計算機控制空燃比在14.7左右,使燃燒趨于完全,以達到節能的效果。
B.排放:氧傳感器可測定排氣中過剩氧的含量,便于三元催化器首行還原反應,把NO。還原為N:+0:,然后再進行氧化反應,把HC、CO氧化為H:O、CO:,改進汽車排放性能。
汽油機采用電噴+三元催化轉化器技術后,明顯改變汽車動力性、經濟性、排放性能。因此,國內外廠家正在迅速用電噴發動機取代化油器發動機。
A.高標號汽油:中國引進的電噴車原設計壓縮比高,在國外均使用95號以上無鉛汽油。盡管國產化時降低壓縮比,為保證汽車動力性、燃油經濟性和排放要求、防止爆震,應使用93或95號無鉛汽油。
B.無鉛汽油:汽油中的鉛元素,不僅會造成人體中毒,而且會引起催化轉化器失效。
C.清潔汽油:汽油機使用電噴后,燃燒室溫度提高,汽油容易在噴嘴、進氣閥和燃燒室形成積炭。特別是國內煉油廠加氫能力不足、汽油中催化裂化組分多、烯烴含量過高、更易形成積炭,因此電噴車用汽油必須加人高效清凈劑。
美國代汽油清凈劑,解決化油器積炭問題。
美國第二代汽油清凈劑,解決噴油嘴積炭問題。
美國第三代汽油清凈劑,解決進氣閥沉積物問題。
美國第四代汽油清凈劑,解決燃燒室積炭問題。
國外汽車公司對車用汽油與市面普通無鉛汽油相比,要求“六低二高”;硫含量低、苯含量低、芳烴含量低、烯烴含量低、蒸汽壓低、餾程T90低;高清凈性、高氧含量。
A.要求磷含量低,以延長催化劑壽命、防止氧傳感器中毒,防止電噴系統紊亂。
B.要求灰分含量低,防止堵塞催化劑。
C.要求揮發性低,防止電噴系統紊亂。
D.要求高溫高剪切性能優異,保證活塞環區和軸瓦油膜厚度和潤滑。
機油黏度是指在規定溫度下(如100℃)測定的數據,同樣是100~C黏度14.55mm。/s的15w-40油,高檔油在常溫下人們會覺得稀,但低檔油給人感覺較黏稠。因為高檔油用基礎油精制深度高,黏度指數高,黏溫性好,黏度隨溫度變化小。
? ? ? ?部分廠家為迎合少數用戶常溫(手)感覺黏度的方法,在油品中加入劣質增黏劑,使用非標基礎油,讓人覺得拉絲性能好,這種油極易氧化變質,對機器有百害而無一利。? ? ? ?原則上不能混合使用。各廠家配方組成不一樣,例如柴油機油,有磺酸鹽配方,有水楊酸鹽配方,二者混用有沉淀物生成。更換機油前應嚴格清洗潤滑系統。
如兩種油短期混合難以避免,則使用前應做混兌試驗,通常按照1:1比例混合均勻,室溫(不低于20℃)下靜置24h觀察是否分層或沉淀,相容后方可使用,但使用中仍必須注意觀察使用情況。
? ? 汽油機油質量等級的選擇依據,主要考慮發動機的壓縮比,曲軸箱是否裝有正壓排氣裝置,是否有廢氣再循環裝置以及廢氣催化轉化器等。
??? 柴油機油質量等級的選擇依據,主要依據柴油機的工況苛刻程度(一般用強化系數K、增壓比、頂環槽溫度表示),排放等級,以及是否帶廢氣再循環裝置等。
? ? ? 汽油車與柴油車運行工況不盡相同,汽油機油與柴油機油配方也存在很大差異,汽油機油強調分散低溫油泥,而柴油機油側重于高溫清凈性和煙炱分散性,針對性很強。若汽油車使用柴油機油或柴油車使用汽油機油將很快造成磨損,甚至故障。
? ? ? 汽、柴油機通用油是一種既可用于汽油機也可用于柴油機的內燃機油,通常簡稱作通用油,比如:SG/CF-4 15w-40。
? 單級油一般指單個季節用油,無低溫黏度指標要求,市場上主要牌號多為SAE 30、SAE 40、SAE 50三種。多級油系四季通用油,對低溫性能有嚴格的指標要求,可在一定地區四季通用,不必因季節變化而更換、主要黏度級別為10W-30、15w-40、10W-40、20W-50等。多級油除四季使用方便外,還具有良好的冷啟動性,在較低氣溫下可保證發動機順利啟動;具有節能作用,與使用單級油相比,一般可節省1.0%~3.0%的燃料消耗。
表1-3機油黏度與適用環境溫度的關系
黏度等級 |
運動黏度(100℃)/(mm2/s) |
環境溫度/℃ |
0W 5W 10W 15W 20W 25W 20 30 40 |
≮3.8 ≮3.8 ≮4.1 ≮5.6 ≮5.6 ≮9.3 5.6~<9.3 9.3~<12.5 12.5~<16.3 |
-40~-10 -35~-10 -30~+5 -18~+10 -12~+15 -10~+20 -15~+25 -10~+30 0~+40 |
50 60 0W-30 5W-30 10W-30 10W-40 15W-30 15W-40 20W-40 20W-50 25W-50 |
16.3~<21.9 21.9~<26.1 9.3~<12.5 9.3~<12.5 9.3~<12.5 12.5~<16.3 9.3~<12.5 12.5~<16.3 12.5~<16.3 16.3~<21.9 16.3~<21.9 |
+10~+40 +15~+45 -40~+25 -35~+30 -30~+30 -30~+40 -18~+30 -18~+40 -12~+40 -12~+50 -10~+50 |
中國柴油機油等效采用美國API的質量等級分類方法,以C開頭,后面跟上字母A、B、C、D等,柴油機油隨著發動機的設計、燃料中硫含量的要求、節能、排放等變化而發展。順序越往后,質量等級越高,見圖1-2。目前中國存在CC-CJ-4高、中、低、檔油“九代同堂”的共存局面。
表1-2 API柴油發動機潤滑油等級分類
API等級 |
用油說明 |
CA |
輕負荷柴油機(1940年代-1959) |
CB |
中負荷柴油機(1949-1960) |
CC |
中負荷柴油機(1961-1990) |
CD |
部分自然吸氣和渦輪增壓 |
CE |
高速四沖程自然吸氣和渦輪增壓,取代CC/CD |
CF |
越野/間接噴射/燃油硫含量高于0.5% |
CF-4 |
高速四沖程自然吸氣和渦輪增壓,取代CD/CE |
CG-4 |
高速四沖程,低硫含量燃油,1994排放標準 |
CH-4 |
高速四沖程,1998排放標準,燃油硫含量達0.5% |
CI-4 |
適用于高速四沖程,2004排放標準,EGR,燃油硫含量達0.5% |
CJ-4 |
為了滿足歐IV排放法規對柴油機的要求,于2006年10月15日起進行認證。CJ-4規格首次提出了對柴油機的硫、磷及硫酸鹽灰分含量的限制指標,這樣將限制含硫的API I類基礎油的使用,而API II、III類基礎油的應用將更廣泛。無論是對清凈劑還是抗氧抗腐劑、抗磨劑、分散劑及黏度指數改進劑,CJ-4規格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
SAE發動機油年度分類(SAE:美國汽車工程師學會)
SAE粘度級別 |
低溫動力粘度cP@℃,max |
低溫泵送粘度cP@℃,max |
運動級別@100℃ |
高剪切粘度(cP)@150℃106S-1min |
|
cSt,min |
cSt,min |
||||
0W |
6,200@-35 |
60,000@-40 |
3.8 |
- |
- |
5W |
6,600@-30 |
60,000@-35 |
3.8 |
- |
- |
10W |
7,000@-25 |
60,000@-30 |
4.1 |
- |
- |
15W |
7,000@-20 |
60,000@-25 |
5.6 |
- |
- |
20W |
9,500@-15 |
60,000@-20 |
5.6 |
- |
- |
25W |
13,000@-10 |
60,000@-15 |
9.3 |
- |
- |
20 |
- |
- |
5.6 |
9.3 |
2.6 |
30 |
- |
- |
9.3 |
12.5 |
2.9 |
40 |
- |
- |
12.5 |
16.3 |
2.9* |
40 |
- |
- |
12.5 |
16.3 |
3.7** |
50 |
- |
- |
16.3 |
21.9 |
3.7 |
60 |
- |
- |
21.9 |
26.1 |
3.7 |
*0W-40,5W-40,10W-40
**15W-40,20W-40,25W-40,40
SAE車用齒輪油粘度分類
SAE粘度級別 |
150,00厘泊時的最高溫度(℃) |
100℃時的粘度(厘斯) |
|
最低值 |
最高值 |
||
70W |
-55 |
4.1 |
- |
75W |
-40 |
4.1 |
- |
80W |
-26 |
7.0 |
- |
85W |
-12 |
11.0 |
- |
90 |
- |
13.5 |
<24.0 |
140 |
- |
24.0 |
<41.0 |
250 |
- |
41.0 |
- |
NLGL潤滑脂分類(NLGL)美國潤滑脂學會
NLGL級數 |
工作針入度25℃,0.1mm |
000 |
445-475 |
00 |
400-430 |
0 |
355-385 |
1 |
310-340 |
2 |
265-295 |
3 |
220-250 |
4 |
175-205 |
5 |
130-160 |
6 |
85-115 |
ISO潤滑油粘度分類
ISO粘度級別 |
粘度中間值mm2/s40℃ |
運動粘度界限mm2/s40℃ |
|
最低值 |
最高值 |
||
ISO VG 2 |
2.2 |
1.98 |
2.42 |
ISO VG 3 |
3.2 |
2.88 |
3.52 |
ISO VG 5 |
4.6 |
4.14 |
5.06 |
ISO VG 7 |
6.8 |
6.12 |
7.48 |
ISO VG 10 |
10 |
9.00 |
11.0 |
ISO VG 15 |
15 |
13.5 |
16.5 |
ISO VG 22 |
22 |
19.8 |
24.2 |
ISO VG 32 |
32 |
28.8 |
35.2 |
ISO VG 46 |
46 |
41.4 |
50.6 |
ISO VG 68 |
68 |
61.2 |
74.8 |
ISO VG 100 |
100 |
90.0 |
110 |
ISO VG 150 |
150 |
135 |
165 |
ISO VG 220 |
220 |
198 |
242 |
ISO VG 320 |
320 |
288 |
352 |
ISO VG 460 |
460 |
414 |
506 |
ISO VG 680 |
680 |
612 |
748 |
ISO VG 1000 |
1000 |
900 |
1100 |
ISO VG 1500 |
1500 |
1350 |
1650 |
AGMA潤滑油粘度范圍(AGMA)美國齒輪制造商協會
AGMA潤滑油等級抗氧防銹抗極壓齒輪油 |
ISO粘度級別 |
粘度范圍(賽氏通用秒)SUS@37.8℃ |
國際標準粘度范圍(厘斯)cSt@37.8℃ |
|||
最小值 |
最大值 |
最小值 |
最大值 |
|||
1 |
- |
46 |
193 |
235 |
41.4 |
50.6 |
2 |
2極壓 |
68 |
284 |
347 |
61.2 |
74.8 |
3 |
3極壓 |
100 |
417 |
510 |
90 |
110 |
4 |
4極壓 |
150 |
626 |
765 |
135 |
165 |
5 |
5極壓 |
220 |
918 |
1122 |
198 |
242 |
6 |
6極壓 |
320 |
1335 |
1623 |
288 |
352 |
7復合 |
7極壓 |
460 |
1919 |
2346 |
414 |
506 |
8復合 |
8極壓 |
680 |
2837 |
3467 |
612 |
748 |
8A復合 |
- |
1000 |
4171 |
5090 |
900 |
1100 |
粘度分類比較
表1-1 API汽油發動機潤滑油等級分類
API級別 |
用油說明 |
SA |
純礦物油(不含添加劑),不可用于1930年以后生產的車輛發動機 |
SB |
相比SA增加了抗氧化和抗磨損能力,不可用于1963年以后生產的車輛發動機 |
SC |
相比SD增加了抗高低溫沉積物、抗磨、防銹、抗腐蝕性能,不可用于1967年以后生產的車輛發動機 |
SD |
比SC具有更好的發動機保護功能,不可用于1971年以后生產的車輛發動機 |
SE |
比SD具有更好的發動機保護功能,不可用于1979年以后生產的車輛發動機 |
SF |
具有比SE更好的抗磨損抗養化性能,滿足1988年以前的車型對車輛保修期的要求 |
SG |
具有比SF更好的發動機沉淀物控制能力,抗氧化和抗磨損能力更強,滿足1993年以前的車型對車輛保修期的要求 |
SH |
具有比SG更好的抗氧化、抗磨損、防銹、防腐蝕和控制油泥的性能,滿足1996年以前的車型對車輛保修期的要求 |
SJ |
具有更低的揮發性,低磷,保護車輛上的三元催化器,滿足2001年以前的車型對車輛保修期的要求 |
SL |
2001年7月發布,比SJ氧化穩定性更強,高溫沉積物更少,機油消耗更低,且具有節省燃油的優勢 |
SM |
2004年11月發布具有更好的抗氧化性和沉積物控制能力,更佳的抗磨損保護功能和更好的低溫流動性 |
SN |
2010年10月發布,具有更好的抗高溫沉積、油泥控制以及密封材料相容性。此外API SN資源節約型提升了燃油經濟性和車輛排放系統保護性。 |